安徽:建设绿色江淮 打造生态样板
来源:安徽日报 2019-08-30 11:04:01
(原题)安徽:建设绿色江淮 打造生态样板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长远发展。 1973年12月,全省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安徽环境保护事业就此揭开序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在我省改革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在建设美好安徽进程中,安徽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保护修复生态环境、健全完善生态制度、解决环境突出问题,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生态补偿制度等,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高站位推动生态保护,推行林长制河长制
——全省各级共设立林长52122名、河(湖)长52687名;今年4月起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
“以前鸟儿看到我们渔民,远远地就飞走了,现在看见我们这些‘看湖员’‘护鸟人’,它们也变‘懒’了,当着我们的面觅食,不飞了。 ”护鸟队员张忠建感慨这种变化。他曾是东至县张溪镇白笏渔业队队长,带领120名渔民,在升金湖以捕鱼为生。 2017年起,为保护生态环境,全湖禁止养鱼,湖面人工养殖围网、管理用房全部拆除,1331名专业渔民全部上岸改行。张忠建就是其中一位,从捕鱼人变为护水员,护候鸟自由飞翔。
从淮北到江南,保护自然、修复生态,一幕幕场景生动上演。绿水青山,天赋于皖。我省把保护好山好水摆上突出位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
围绕保护“好山”,我省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在全省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五级“林长制”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全省各级共设立林长52122名,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围绕保护“好水”,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省级总河长,全省共设立河(湖)长52687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
去年起,我省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八百里皖江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皖江城市在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实施分级管控措施,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
今年4月起,我省在长江安徽段启动“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一体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使我省长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改,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稳固筑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前不久,我省启动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现场核查,通过拉网式排查,摸清排污口底数,建立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等工作规范体系。
在林长制、河长制、“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推动下,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高水平深化环保改革,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可靠的保障。生态治理,制度先行。
2013年岁末,我省第一部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清晰地勾勒出安徽国土空间开发路线图。
2016年,我省推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十三五”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等多个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文件。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扎实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实施方案》,绘出生态蓝图。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去年6月底,省政府发布《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原则上禁止开发。
生态补偿,是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两轮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 “新安江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为保护好山好水,我省去年出台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去年起,我省相继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去年,全省产生水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4亿元、空气质量补偿资金合计6617.3万元,各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高质量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全面打响七场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强力整改突出环境问题,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多项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我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面打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等七场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保卫蓝天,我省以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保卫碧水,我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就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做好“五治”等。保卫净土,我省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推进土壤环境管理、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局之年,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首战告捷。在全省GDP突破3万亿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多项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提升,呈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当年,全省PM2.5和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9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分别同比下降12.5%和13.6%;优良天数比例71.0%,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实现“两下降一提高”;全省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实现“一下降两提高”,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5.2%,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建成区226个黑臭水体共有187个达到“不黑不臭”的目标,消除比例为82.7%,较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去年11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我省“回头看”,转办件数量同比降三成。收到转办件后,相关地市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核实,立查立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推行精准监管、智慧监管,当前,我省正在推进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运维监管“三个全覆盖”。截至2019年5月,全省已有1356家排污单位完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并联网。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和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表示,将保持战略定力,把党中央关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落实到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具体行动之中,奋力让安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阅读:10
责任编辑:杨慧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