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编制周转池”制度 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激发活力

来源:新华社 2019-12-17 09:33:13

新华社合肥12月16日电 题:安徽“编制周转池”统筹使用编制资源激发活力

新华社记者周畅

机构编制资源是重要政治资源、执政资源。安徽省创新“编制周转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机构编制资源,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部署要求。

“编制银行”整合资源 重点行业“靶向”投放

“无编可用的压力解决不了,学校留不住教师,更引不来优秀人才。”这样的困扰曾让“双一流”高校安徽大学发展举步维艰。从1999年到2015年,该校学生数增长369.5%,但事业编制仅增17.4%,难以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2016年,安徽大学成为首批“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单位。目前,该校通过“周转池”引进了300多名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水平129人、国家级人才7人。

“如果没有周转池,再好的人才来安徽大学都入不了编,聘不上应有的专业技术岗位,更别说‘双一流’建设了。”安徽大学人事处处长赵晓明说,这项制度对安徽大学乃至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上一个台阶,起到了重要作用。

“编制周转池”制度是安徽省2016年开始探索的改革,以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打破行政层级和行业部门间的编制壁垒,在“云”端整合编制资源。在不改变各单位编制“所有权”的前提下,把长期不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空余编制“使用权”集中起来建立“编制银行”,向急需行业定向定量投放。

目前,安徽省在全省空余编制总量中统筹了9万名编制,建立“编制周转池”,其中高校周转池规模1万名、公立医院周转池规模6万名、中小学教职工周转池规模2万名,相应增加上万个高级职称岗位,有效促进高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我院已有146人办理入编手续,编制和职称对人才队伍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给相关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动力。”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人事处处长陶文娟说,今年该院护理岗位辞职人数比往年减少了三分之二,血液肿瘤科也引进了高端人才。

资源配置从僵转活 服务保障由粗变精

安徽省委编办主任郭本纯表示,机构编制是重要资源,不能固化、不能闲置,活化投放、统筹使用是发挥资源作用的应有之义。“编制周转池”制度让沉睡的编制数字转化为党管人才的有效抓手,对机构编制传统管理理念是一次颠覆性改革,也是机构编制管理思路的重大转型。

一是从“简单增量”到“活化存量”转型。安徽坚持省级统筹,在全省范围内“融编贷编”,既确保形成规模效应,又有效预防各地一哄而上的“挤兑”风险。据统计,安徽省2012年至2017年常态空编15万多名,按照现行标准,余缺相抵后仍有数万名空编。安徽省从破除编制资源“部门化”入手,借鉴“共享经济”的理念,实现编制资源“共享共用”和编制使用效益最大化。并坚持重点保障,紧抓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这一人才建设核心,实现高校、公立医院两大重点民生领域精准投放。

二是从“传统管控”到“主动保障”转型。业内人士说,安徽省大多数高校是在1998年至2002年间核定编制,此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在校生倍数增长,但编制一直未做相应调整。编制需求过大,是服务保障长期没跟上、问题日积月累的结果。“编制周转池”制度通过考核和绩效评估,动态调整编制规模、人才标准以及岗位设置,由“重管轻用”向“用管结合”转变。“在制度保障下,主动服务、重点保障各个领域,能放能收,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及时有效。”郭本纯说。

三是从“审批事务”向“制度服务”转型。在安徽省委编办编制周转池处处长李环看来,新制度是从管理到服务的工作方式改革。“过去编制是粗放管理、重管轻用,现在是不断优化、主动创新服务,也能让我们从僵化呆板的数字管理中解放出来。”

活用“周转池思维” 促基层治理转型升级

赵晓明、陶文娟等基层工作者认为,“编制周转池”制度背后的“周转池思维”更为关键,对提高基层政府和相关部门管理效能和治理能力有借鉴意义。

——推进治理现代化,需统筹使用各类资源。安徽大学在内部分配各学院人员编制、职称评聘时,采用了“周转池思维”统筹使用相关资源,合理调配实现制度效益最大化;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团医院成立“博士联盟”,集中人才攻关高精尖学术课题。在郭本纯看来,“周转池思维”为基层解决“资源型”实际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推进治理现代化,需夯实基础制度。安徽省以机构编制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基础,才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精准核算和动态监管。在工作实践中,将编制周转池作为一个制度体系来建设,配套明确人员管理、岗位设置、职称评定、财政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安徽本科高校、公立医院等4个编制周转池,均配套了相关政策,确保制度有效衔接。

——推进治理现代化,需树立创新思维。陶文娟说,“周转池”激发了该院的创新思维,催生了组建专家联盟提高医疗质量等思路。“鼓励、重视、及时发掘基层的探索创新,能够激发更多的活力。”

阅读:18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