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部崛起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安徽探索
来源:光明日报 2019-11-11 11:12:05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走进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东南端的安徽创新馆内,映入眼帘的是1100多件代表安徽创新发展的展品。人造太阳、稳态强磁场、量子通信、同步辐射、无人预警机……每一件展品,都闪耀着安徽创新发展的光芒。
窥一斑而知全豹。
2018年,全球经济持续调整,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安徽的“成绩单”却让人眼前一亮——GDP首次突破3万亿元、增长8.02%,较全国高1.42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增长7.8%,较全国高1.6个百分点。工业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居全国第四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超过35%和40%……
助力中部崛起,创新,已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动力。
“痛点”变“亮点”:挣脱核心技术“卡脖子”
小到智能手机、智能电表,大到高铁、飞机、卫星资源,芯片已经无所不在。然而,受制于全球寡头垄断,我国芯片的进口依赖仍然十分明显。
不过,这样的局面有了重大转机——近期,总投资约1500亿元、位于合肥的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与国际主流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芯片)产品同步的10纳米级第一代8GB DDR4首度亮相,一期设计产能每月12万片晶圆,这标志着我国在内存芯片领域实现量产技术突破,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主产能。
“芯片行业属于高技术行业,也是高壁垒行业,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长鑫存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一明深信,加快发展芯片事业是决胜未来的必然要求。
“晶圆制造的产业拉动性强,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包括设计、封装、设备和材料企业的发展;结合本地产业特色,依托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袁飞说。
过去几年间,以长鑫存储为龙头,安徽集成电路企业数量及产业规模持续上升,初步形成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设备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位居全球前五的晶圆制造企业力晶科技,国内封装企业龙头通富微电,联发科技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纷纷落户这里。
以创新为引擎,近年来,安徽在关键环节、核心领域发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围绕动态存储芯片、智能语音、超薄玻璃、工业机器人伺服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安徽实施科技创新“攻尖”计划,截至目前,第一批36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安徽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原创性科技成果。量子科学、人工智能、超高音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走在国内前列。”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方阵中亮相的“美好安徽”彩车上,向大家挥舞着国旗的智能语音机器人就应用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此外,安徽还诞生了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应流集团研制的航空发动机用单晶叶片打破国外垄断等。
“制造”变“智造”:紧牵产业创新“牛鼻子”
“一台电子设备,打开就是一部PAD,折叠起来只有一部手机大小。”电子显示屏也可以像纸张一样折叠起来,这已不是天方夜谭,正在安徽京东方变成现实。来自这里的柔性屏幕(OLED),特点是低功耗、可弯曲,对可穿戴式设备、新一代智能手机的应用均有深远影响。
“如果说芯片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大脑’,显示屏就是它的‘脸’,两者缺一不可。”京东方科技集团副总裁、合肥区域总经理张羽告诉记者。京东方不仅把国内领先的液晶显示屏生产技术带到了安徽,还带动形成一个“从沙子到整机”的新型显示全产业链集群。
专家指出,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微笑曲线”——在制造业价值链曲线上,制造加工环节始终处于产业链低端,而产品研发、售后服务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
以此为鉴,在产业谋篇布局中,安徽着力做好存量和增量的“加减法”,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微笑曲线”制高点。
“微笑曲线”背后,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颠覆。
在中国声谷,一款鼠标看起来和普通鼠标差不多,但是本领却不少:语音打字、同声翻译、音频直译、语音上网等功能一应俱全。
“未来,中国声谷将积极构建产业生态,集聚创新技术、推进行业应用,在2020年实现千家企业、千亿产值的发展目标。”中国声谷运营单位党支部书记郭铁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安徽放眼长远,紧盯产业发展新方向。“以往谈起安徽,最先想到的是马鞍山的钢铁、铜陵的铜矿等,安徽经济的‘铜’墙‘铁’壁,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很高。如今,这一标签正在被‘芯’‘屏’‘器’‘合’替代,即芯片、显示屏、装备制造及机器人、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阮华彪认为。
“如果说原始的理论创新是‘钱变纸’,那么产业创新就是‘纸变钱’。”李锦斌说。近年来,安徽既在“钱变纸”的理论创新上持续发力,又突出“钱变纸”的产业创新,通过协调推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去的薄弱环节“高端制造”与“智能制造”,正成为安徽今后发展的着力点。
“腹地”变“高地”:破解转化链条“肠梗阻”
有了科技之花,这个长三角的腹地必然会结出产业之果。安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打通人才、资金、平台之间的壁垒,把实验室里的高精尖研究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今年4月投入运营的安徽创新馆,就是一个集知识产权评价与交易、金融服务、产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这里好比知识产权交易的“天猫商城”,目前已经成功对接30多个知名科技机构和项目团队,举办30余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布13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化运营,着力整合全省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各类平台主体,建设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发展的‘创新苗圃’,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安徽汇聚转化。”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创新,核心在技术,关键是制度。打造中部崛起高地,制度创新必须全力跟上: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安徽不仅建设创新馆、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设施,同时力推“科技+基金”,积极发挥省级股权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并发展相关金融产业,加强产学研合作转化;
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以来,安徽陆续出台《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等文件,并对新能源汽车、现代医疗医药、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制定专项政策,从落实责任、过程管控、要素保障等多方面持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为减轻企业经营负担,安徽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30条,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前三季度,安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下降0.44元,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0.1%,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0.3%……
在改革和创新的土壤中,安徽正向世人展现制度创新带来的浓浓暖意。《光明日报》( 2019年11月11日01版)
(原题)中部崛起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安徽探索(上)
阅读:10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