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枞阳扶贫车间:来了“线长” 有了“香长”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2019-10-10 17:23:56

“不外出务工,家门口工作不好找。出去的话,老人小孩又没人照顾。”这个矛盾此前一直困扰着枞阳县金社镇村民张金虎。

但自从2017年进到村里的“扶贫车间”上班,张金虎出家门就进厂门,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不仅如此,由于技术娴熟,又有钻劲儿,如今的张金虎,已经成了“扶贫车间”流水线的负责人,工友们都习惯称他为“张线长”。

无独有偶,在离鳌山村不远的金社镇向荣村,因制香而闻名乡里的吴付宽,在不断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带动周边贫困户到厂里就业,被大家伙亲切地称为“吴香长”。

一个是生产线上的“线长”,一个是制香厂里的“香长”,称谓不同、工种不同,但他们有着同样阵地和相同的期许。

今年57岁的张金虎,在10多年前,因为一场事故,导致左腿被截肢。“原本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子成了家中的负担。”说起多年前的变故,如今已经装上假肢的张金虎依旧心里不是滋味。

在扶贫车间,一份负责厨房电子秤生产流水线的工作,不仅让他有了稳定收入,也让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他,找回了自信。

2017年6月14日,在铜陵市人社局的牵头下,鳌山村一座废弃的粮站经过修缮装修,摇身一变成了村里头的“扶贫车间”。

当年一手参与筹建“扶贫车间”的鳌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何为喜介绍说,“扶贫车间”的模式在各地都有,但由于鳌山村地处偏远,又多属圩区,车间建成后上什么产品?成了当时大家伙最关心的问题。

经过多方协调,鳌山村专门引进了一家从事电子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要组装小型电子感应秤。

经过两年来的发展,该“扶贫车间”每年在为村集体增加6万元收入的基础上,还发挥带动作用拉动周边9个村的村民就业,目前,共吸纳21名员工长期就业,其中贫困户7人。

金社镇龙口村小竹队的村民杨玉喜就是受益者之一。今年44岁的杨玉喜,是典型的因残致贫,在“扶贫车间”的流水线上,主要从事打秤盘螺丝的活儿。

杨玉喜(右一)正在忙着给厨房电子秤打螺丝。

“扶贫车间”让原本生活捉襟见肘的杨玉喜重拾了一份稳定的收入。“紧螺丝的活儿不仅轻便,关键是离家近。”杨玉喜一边娴熟地给秤盘上螺丝一边介绍道,“车间离家也就3公里,天天骑着电动三轮车就过来了,经过前期的培训,现在每个月忙下来,2000多元的收入不在话下。”

何为喜说,现在“扶贫车间”开设到村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不仅解决了务工和顾家之间的矛盾,还激活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为枞阳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子。

何为喜的话也引起吴付宽的共鸣。“吴香长”如今的制香厂,吸纳村民30人,包括12名贫困户,在制香厂上班,贫困户一天下来的收入多则120元。

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大脱贫扶持力度,2018年,向荣村将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10万元专项资金,投入到吴付宽的制香厂,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当年实现销售800万元,在厂里上班的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8万元。

此外,制香厂还带动20户贫困户实现资产受益分红收入每户3000元,35户特困户政府垫资保底受益每户500元,同时向荣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5.7万元。

阅读:11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