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安徽礼赞】“皖货出海”实现历史性跨越
来源:安徽日报 2019-08-23 15:51:41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省仅有少量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以芝麻、茶叶、羽绒、兔毛、羊皮等初级农产品和土特产为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着力打造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汽车、笔记本电脑、光伏组件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主角”,安徽制造行销全世界,“皖货出海”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张
——外贸规模从1978年的1063万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629.7亿美元,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近3万家
8月8日,江苏常熟港,装载着安徽省三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0吨耐磨铸球的货船缓缓驶出,在未来15天里将一路劈波斩浪,直奔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 “自从去年8月我们赢得了澳大利亚对耐磨铸球的‘双反’官司以来,对澳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去年出口铸造耐磨材料13000多吨,今年前7个月出口已超过8000吨,预计下半年还可以出口8000吨以上。 ”安徽省三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仰明说。
进出口企业的培育和壮大是外贸稳增长、促升级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贸经营权由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企业出口经营权全面放开,我省开展外贸业务的主体迅速增加,外贸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早在1977年,国家批准安徽对香港、澳门地区试办自营出口业务;1978年安徽正式对日本出口109万美元;1981年安徽开办直接进口业务;1990年安徽各市对外贸易起步;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大幅下降;2012年以后逐步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截至去年底,我省有外贸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过8000家。
随着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民营进出口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皖货出海”的主力,为全省进出口增长注入了强劲动能。目前,我省有外贸实绩的民营企业近7000家,成为我省“稳外贸”的重要力量。 “今年,我们将通过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培育1000多家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外贸综合服务和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作用,为民营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更多民营企业深度拓展海外市场。 ”省商务厅有关人士表示。
外贸企业呈现“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直接带动了外贸规模的扩张。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063万美元增加到去年的629.7亿美元,年均增长24.3%。“经过70年不懈发展,安徽开放型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省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张建才表示。
出口商品结构改善,国际贸易“朋友圈”不断扩大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占到全省八成以上,贸易市场遍及220个国家和地区
1978年以前,我省出口的商品主要以农副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开始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强劲,比重逐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有了较大提高。 2018年,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208.2亿美元和99.9亿美元,增速分别高达22.9%和32.5%,占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达58%和27.8%。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低附加值产品,到如今高附加值产品“唱主角”,我省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9.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9.5亿美元,增长7.2%。其中,京东方、美智空调、晶澳太阳能、宝龙达等企业机电产品出口超2亿美元,且增幅超20%。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已占到全省的八成以上,成为拉动出口增长的重要力量,充分展现出安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趋势。 ”省商务厅贸发处处长孙永彬说。
“1984年,我们刚刚成立的时候,外贸规模只有500万美元,去年公司实现进出口额5.4亿美元,其中出口4.1亿美元、同比增幅10%,贸易结构、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安徽轻工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柳夕良告诉记者,2012年以来,出口产品从日用杂货等为主,到电子产品、机械设备以及轻工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市场从过去以中东非洲为主到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一大批皖企坚持以质取胜,用新技术打造好产品,用好产品开拓大市场,对外贸易“朋友圈”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安徽省商品仅出口到日本、朝鲜、前苏联等国家和地区。 ”省商务厅有关人士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目前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20个,市场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通道推动货畅其流
——合肥中欧班列开出600列,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式开放格局
8月2日,第600列合肥中欧班列从合肥国际陆港发出。这组由47个集装箱组成,搭载着键盘鼠标器组合、摄像头、风力发电机定子瓣、光伏逆变器等货物的“钢铁驼队”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向西奔驰上万公里,最终抵达德国汉堡。 “今年以来,合肥中欧班列共开行253列,发运总数同比增长172.04%,为太阳能光伏、液晶面板、笔记本电脑、轻纺等优质皖货出口欧洲市场开辟了铁路物流快捷通道。”合肥市口岸办负责人刘梦龙说。
合肥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为皖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构筑了陆上大通道。目前,这条“钢铁驼队”运行线路已达到17条,累计发运货物超过2.8万个40英尺标准集装箱,货值近22.4亿美元,已跃居长三角中欧班列发运总量(含中亚方向)第一位。 “运输货物由早期的服装、工艺制品等轻工业产品,逐步转向太阳能光伏、机械、液晶显示屏、智能机器人、电子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货源辐射区域实现了华东地区全覆盖,并逐步向京津冀、华南、华中等地区扩展。”刘梦龙表示。
从国际货运班列的加密到国际货运航线的拓展,从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到高速铁路的“日进千里”,从铁海联运的钢铁巨龙到水运港口的千帆竞发……党的十八大以来,沿江近海、居中靠东的安徽,充分发挥自己“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加快畅通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皖货出海越来越畅通、越便捷。今年上半年,皖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对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进出口超4亿美元且增幅超过10%。
开放合作需要载体支撑,大平台才能形成强支撑。二十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安徽没有对外开放口岸,进出口货物和出入境人员只能从沿海口岸进出。1980年2月,国务院批准芜湖口岸对外开放,开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皖货直接外运的历史。历经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安徽对外开放大平台不断完善。 “自1992年我省第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芜湖出口加工区获批建设以来,各类开放载体对外贸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省商务厅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全省已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7个、居中部第一,建成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4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22个公共型保税仓库,以及12个进境指定口岸,基本实现了省内区域全覆盖,初步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式开放格局。(鲍亮亮)
阅读:17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