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 砥砺前行 全面建设美好安徽“成绩单”亮眼

来源:国新网 2019-08-14 19:55:03

(原题)“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区、市)系列新闻发布会。2019年8月14日(星期三)下午3时,请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围绕“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要点一:艰苦奋斗 砥砺前行 安徽发生“三个历史性变革”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张馨 摄)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会上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发生了“三个历史性变革”。

第一,70年来,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的历史性变革。GDP由1952年的22.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万亿元,增长1309倍;人均GDP由78元增加到47712元,增长611倍,江淮大地“旧貌换新颜”。

第二,70年来,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变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一产占比75%以上,工业占比7.9%;到2018年,一产占比降至8.8%,工业占比达38.9%,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先进制造挺起安徽工业脊梁。

第三,70年来,实现了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的历史性变革。从当年的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今天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一项项“世界第一”展现了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创新已经成为安徽的最大优势、最靓名片、最强音符。

要点二: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 闯出“五条新路子”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会上介绍,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称赞安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勉励安徽要“加强改革创新,努力闯出新路”。安徽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制定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体来说,闯出了“五条新路子”。

第一是聚焦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闯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安徽面向最前沿,推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全面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10个高标准的省实验室、10个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建成数量居全国前列。面向高质量,推进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跑一路”,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400多家。面向主战场,推进科技成果由“实验室”向“大市场”迈进,安徽创新馆日益成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科技大市场,2018年全省输出、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28.7%、31%,且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始终大于输出合同成交额,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第二是聚焦乡村振兴“大战略”,努力闯出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安徽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2018年粮食总产超过800亿斤、实现“十五连丰”,近三年农产品加工值年均增长7.8%,家庭农场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突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已建和在建美丽乡村7000多个,建成“四好农村路”2万多公里,建制村通达通畅率100%。突出区域发展联动化,统筹推进合肥都市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一圈五区”建设,形成了特色鲜明、竞相发力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第三是聚焦绿色江淮“好家园”,努力闯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安徽深抓“大保护”,出台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实施意见》,务实推进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措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排查掌握的排污口全部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控,干流水质连续6年保持为优。深抓“大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18年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87.6%,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4.9%和94.6%,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5%,优良天数比例提高4.3个百分点。深抓“大修复”,推深做实河(湖)长制,率先探索林长制,总结推广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规划建设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得到进一步落实,2018年全省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2.1%,单位GDP能耗下降5.4%,江淮大地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繁星闪烁。

第四是聚焦蹄疾步稳“促改革”,努力闯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路子。安徽争当击楫中流改革先锋,“放管服”、国资国企、民营经济、农业农村、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2018年市场主体达到445万户,今年上半年又同比新增23.1%。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省委全会专题审议通过贯彻国家《规划纲要》的安徽《行动计划》,举办2019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成功举办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增长1倍以上。

第五是聚焦增进群众“获得感”,努力闯出共建共享的新路子。安徽全力以赴抓脱贫,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共有441.6万贫困人口脱贫、2936个贫困村出列、22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从9.1%降至0.93%。全力以赴惠民生,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去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全力以赴保稳定,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持了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要点三:着力“四个创新” 实现创新“一子落” 发展“满盘活”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焦非 摄)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安徽着力在“四个创新”上下功夫,达到了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首先,在原始创新上下功夫。安徽基础研究实力比较强,拥有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大科学装置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这些年,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像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聚变能、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实现了“捷报频传”,保持了全球领先优势。安徽有一个“科学岛”,岛上有一个俗称的“人造小太阳”,去年首次实现了等离子体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记录。“人造小太阳”一旦真正实现,人类能源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

第二,在产业创新下功夫。如果说原始理论创新是“钱变纸”,产业创新就是“纸变钱”。安徽坚持“科创+产业”融合发展,每年实施1000个亿元以上重大技改项目,大力推进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这些年,采取“两手抓”,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就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另一手抓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异军突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是做好“芯屏器合”工作。“芯”是芯片产业,“屏”是平板显示产业,“器”是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是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

第三,在协同创新上下功夫。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这是安徽这些年推进创新得出的重要结论。紧紧围绕争创国家实验室、助力国家解决“卡脖子”等难题,整合省内科研单位资源,协同国内外优质创新力量,形成安徽大体量、大协作创新架构。比如安徽与中科院联合组建了三个研究院,一是量子创新研究院,二是能源研究院,三是人工智能研究院,都是前沿的重大研究平台。

第四,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实践中感到,体制机制越活,创新动力就越强。安徽针对用人管理自主权、科研成果转化、资金使用效率存在的问题,在编制周转池、科技项目管理、股权分红激励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有效调动了积极性。如安徽省首创的“编制周转池”制度,过去存在空编不用、无编可用的结构性矛盾,根据这种情况,在科技体制管理改革中实行了省级统筹、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盘活存量编制9万名,1万编制进到高校,6万编制进到医院,2万编制进到村小和教学点,激活了“沉睡的编制资源”。  

要点四: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让农民长期分享集体资产收益

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张馨 摄)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突出抓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革的成果不断扩大,改革的成效不断显现。

李国英介绍,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方面,安徽是全国最早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省份之一,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这项改革的试点任务。同时,在激活土地经营权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全省所有涉农县(区)都建立了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和全省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到目前为止,全省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6%。

李国英指出,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全省已经有11731个村参与这项改革,占到全省总村数73%;量化集体资产238.2亿元,有647个村实现分红,累计分红1.64亿元,平均每个村分红25万元。

李国英表示,在此基础上,安徽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集体资产人格化,让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农民长期分享集体资产收益。小岗村参与了这项改革,折股量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3000多万元,小岗村也实现了从“户户包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目前,全省参与“三变”改革的村已经达到7729个,占到全省总村数的48.1%,参与这项改革的村,平均每个村收益增加5.1万元,参与这项改革的农户,平均每户增收1000多元。

要点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奋发作为大舞台 安徽多措并举抓好落实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张馨 摄)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主要从四方面来抓好落实:

一是提高“站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大战略、大机遇、大责任,更是安徽奋发作为的大舞台。安徽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落实“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原则,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确保国家《规划纲要》在安徽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二是锚准“定位”。安徽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打造“两地一区”,就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这为安徽发展锚定了时代坐标、开辟了更大空间。在这方面,谋划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等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加快建设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

三是抓实“部位”。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三座名山,天然构成安徽特色鲜明的区域功能板块,形成了“一圈五区”的发展格局。各区域板块都要当好主角,在彰显个性中形成合力。比如,合肥都市圈中的滁州汊河镇,发挥与南京江北新区毗邻的优势,加快同城化步伐,滁宁城际铁路已经开工,竣工开通后,从滁州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分钟;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中的淮北市,与上海交大共建陶铝新材料研究院,陶瓷和铝能结合在一起;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的“皖浙一号风景道”,把黄山、新安江、千岛湖串起来了,成为“网红”旅游线路。

四是主攻“点位”。安徽树牢“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从最有共识的事、最需要率先突破的事、最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事入手,谋划推进30个重大工程建设,与沪苏浙精准对接、重点对接、主动对接,力争多出示范化成果。比如,黄山融入杭州、接轨上海,上半年各层级与杭州都市圈交流互动了1200余次,黄山等毗邻市县的招商引资项目八成以上来自于沪苏浙。现在,安徽与苏浙的15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合肥市民拿着手机,就可以在上海、杭州、南京扫码坐地铁;马鞍山、滁州、六安、芜湖的市民在上海看病,医保门诊费就能直接异地结算。

要点六:推动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走宽走实“科创+产业”路子

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张馨 摄)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李国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安徽在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方面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出自己的贡献。推动安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在“科创+产业”这条路子上走宽走实,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靠技术创新来推动产业创新,重点在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力度,朝着自主可控的方向不断努力。安徽把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技术与产业、平台与企业、金融与资本、制度与政策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企业生成、汇聚、转化。去年安徽省授权发明专利1.48万件,其中70%以上都来自于企业。到今年上半年,全省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06家。

二是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水平。重点是梯次推进新兴产业重大基地、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建设,加快形成一批产业链完整、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目前,全省正在建设的重大基地有24个,重大工程有29个,重大专项有35个。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发展势头良好。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已集聚企业80家,涵盖面板、基板、偏光片、驱动IC、显示光源、整机生产等全部生产环节,去年规上企业产值888亿元。智能语音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中国声谷”,目前进驻企业571家,初步形成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等产业布局,2018年实现产值650亿

三是精准政策供给,优化产业生态。按照制造强省、科教大省、技工大省一体推进的建设思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支持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政策体系。特别是坚持产业政策要准,对10个重点领域量身定制政策,既增动力,又破阻点,较好推动了市场和生产主体、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要点七:干部驻村落实各项帮扶举措 “四个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新闻发布会主席台(焦非 摄)

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坚持改革创新 勇于闯出新路——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发布会。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安徽主要是从四方面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精准攻坚重点区域。大别山革命老区集山区、库区、行蓄洪区于一身,贫困人口一度占到全省的40%。坚持把大别山革命老区作为首位重点,明确提出“不能忘了老区,不能忘了老区精神,不能忘了老区人民”“三不忘”要求,坚持专项支持,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量部分,有一半以上用于贫困革命老区,确保老区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104.4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7.6万人,以金寨县大湾村为代表的一大批贫困村脱贫出列。

二是精准落实核心指标。安徽省贫困人口“两不愁”基本解决,“三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经调查,少数地方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还有待改善,医疗方面特别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个别地方还存在困难,住房安全个别地方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把重点放在解决“三保障”上,加大财政投入,今年以来投入资金140.5亿元。今年年初调查摸底,全省还有100多个村没有村医,老百姓看病不方便。为此,启动了“百医驻村”行动,从省市县三级医院选派医生到村医空白村驻村帮扶。7月初,从省属医院选派的第一批共50名医生已经到村到岗、开展工作、为农民看病。

三是精准实施帮扶举措。组织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努力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在抓好产业扶贫的同时,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滞后的问题,加快实施农村路网、电网、通信、水利等改造升级,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显著改善。完成了7.2万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过去是行政村“村村通”,现在较大自然村也实现了“村村通”。针对残疾、老病慢性病多的贫困户如期脱贫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351”和“180”健康扶贫政策。“351”就是按照医保补偿后,贫困人口在省内县级、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的,个人年度负担不超过3000元、5000元和10000元;“180”就是贫困户中的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351”兜底补偿后,剩余合规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另外20%要自费。

四是精准选派驻村干部。2017年4月,为进一步提高选派的精准性,全省对未出列的贫困村一次性增派了3846名优秀党员干部驻村帮扶,每个贫困村基本上都有一名副县级以上的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驻村帮扶,涌现出了一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先进典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最大的爱就是爱人民,最深的情就是家国情。

阅读:82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