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高产纪录的背后:安农大专家团队连续7年攻关
2020-01-09 11:42:45
2019年11月16日,从安徽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水稻超高产攻关示范方实产验收现场传来好消息,最高亩产1053.7公斤,突破了此前我省水稻单产1020.5公斤的最高纪录。
这是安农大水稻栽培团队连续7年攻关的结果。自2013年起,该校武立权教授带领团队走进庐江县郭河种植基地,围绕制约水稻增产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实现了一个个突破。
从实践中挖问题
——建立节本增效关键技术体系,发展水稻绿色栽培
安徽地跨江淮,是全国重要粮食产区,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六。但长期以来,水稻单产却不高,尤其是与周边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
水稻单产为何差强人意?原因在于水稻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技术相对较少,集成度低,农业生产能力差。武立权团队重点针对主导品种不明确、主推技术不确定、机械化程度低、农机农艺脱节等突出问题,以“品种稳产、技术丰产、机械增效”为总体思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为皖中和皖南地区水稻发展制定了不同技术模式。
皖中是我省水稻高产区代表。自2013年安农大皖中试验站落户庐江以来,水稻栽培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庐江县水稻生产面临农机农艺农技“三农”融合度低、生产水平低等问题,提出庐江水稻产业联盟以“品种稳产、技术丰产、机械增效”为总体思路,通过从国外引进水稻钵苗机械摆栽技术,在皖中试验站开展新机具与农艺技术深度融合的攻关研究,突破了传统机插秧毯状苗秧龄短、秧苗素质差、导致产量不高的瓶颈问题,水稻栽培团队运用样板田技术,按照学校“四体融合”服务推广模式,联合县级推广部门,把水稻钵苗栽插新技术服务于当地新型农业主体。
庐江县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王士照家庭农场、北圩生态园和春生农业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主体运用水稻钵苗机械摆栽技术后,水稻平均亩产由原来的500公斤增加到620公斤,亩增产120公斤,稻米品质由原来的等外米提升到二级米,同时大米加工企业如联合米业等与上述经营主体发展水稻订单生产,稻谷收购价格比国家保护价格每公斤高出0.30元,实现亩增效180多元。省农业农村厅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在安农大皖中试验站召开全省水稻机插秧和水稻绿色攻关模式现场观摩会,把皖中试验站水稻试验示范成效作为全省的样板田进行参观和学习;2014年水稻栽培团队引进水稻钵苗栽插技术作为全省水稻生产的主推技术。
“皖南是特殊生态区,不是传统的高产区。然而,当地农民在生产时仍然盲目追求产量。 ”针对这种情况,武立权团队向当地政府建议,改变追求高产的思路转而追求品质,发展绿色优质水稻,延长水稻产业链,发展优质稻米加工,创建稻米品牌。当地佘良福和有为农业两个家庭农场的实践证明,种植中高端水稻,发展优质稻米,使亩产效益由原来约200元增加为约600元。
让农业科技落地
——绘制规模化轻简化生产蓝图,创建安徽样板田
坚持技术落地,是武立权团队的一贯追求。“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我国稻作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产量水平跃居稻米主产国前列。安徽稻区较邻近江苏、浙江、湖南和湖北等省份却仍有不少差距。于是,武立权带领其团队奔波在田间地块和实验室,先后去江苏、黑龙江等地调研,分析制约安徽稻区产量水平的关键因素。
“创建属于本区域的丰产优质高效样板田,让农户看到最接地气的参考模板,让老百姓看到丰收高效的希望,实实在在提高安徽稻作区稻农的积极性,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增加农民收入和效益,促进农业环境友好型生产。 ”武立权说他一直怀揣着这样一个信念。产业联盟的组建和运行,是紧密围绕县域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需求,将安农大的研发主体与县政府、县农委、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政、产、学、研、推结合紧密的有机整体,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安农大水稻科研团队按照“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带大户,大户联贫户”的产业扶贫思路,依托校县产业联盟这个平台,把知识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自2010年起,团队在庐江、凤台及定远等地开展高产高效示范田块建设,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高产高效的精播技术、规范化和规模化育秧技术、规范化的高效移栽技术、稻田精准施肥技术、稻田水分高效利用管理技术以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2015年12月3日,省农委邀请省外专家对百亩连片示范方麦茬稻现场测收,结果平均亩产927.7公斤,创造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麦茬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新纪录;2016年11月12日,省农委组织专家组又对百亩连片示范方麦茬稻实地测收,结果平均亩产968.55公斤,再次刷新长江中下游地区麦茬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新纪录。其中,研究并形成的水稻钵苗机械栽插技术,被省农委指定为全省水稻生产主推技术。
高产田块的建立给予了安农大水稻科研团队极大信心。团队成员常年奔波在各大主要稻米生产乡村,对种植大户和农机推广人员进行水稻规模化经营和轻简化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培训,年均培训达2000余人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安徽稻作区规模化轻简化丰产高效栽培的应用和发展。
向高品质要效益
——围绕市场需求导向,因地制宜建立优质稻生产体系
新形势下,人们对稻米的追求由数量型(产量)向质量型(品质)转变,即已由吃饱阶段到现阶段吃好的问题,特别是食味品质的提升。而品质和产量性状在实现过程中是一对矛盾体,要想获得优质的水稻品种,水稻产量水平会受到显著影响。如何规避产量下降所引起的收益降低,进而在优质稻米生产过程中提高稻农收入,成为武立权关注的问题。
带着问题,说干就干。武立权带领其团队从全国各地收集了200多个适宜于安徽种植水稻品种进行优质品种的筛选,建立基于机械化生产的轻简栽培体系,并从栽培措施如水肥管理入手进一步挖掘水稻品质潜力,以期寻求优质丰产的轻简化水稻生产技术体系,当前已经初步筛选了10余个丰产优质品种,探明了优质水稻丰产的水肥管理技术体系,制定优质水稻生产省级地方标准,从而发挥安徽稻区优质稻米因地制宜的生产优势。目前筛选的部分优质水稻品种已被部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作为优质水稻的主栽品种。如针对皖西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在该区域开展有机稻生产的攻坚战,制定《皖西有机水稻栽培技术标准》,打造皖西高山有机米特色品牌,目前金寨县高山有机米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5000亩,发展到2017年的20000亩,亩产由原来100公斤提升到现如今的300公斤,亩纯效益达到1500元以上。(陈婉婉)
阅读:169
责任编辑:阮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