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淮河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首届淮河文化论坛综述

来源:安徽日报 2019-12-16 10:38:56

民为邦本的民本文化、不屈不挠的奋斗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文化、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公平正义的法治文化、顾全大局的奉献文化……12月14日至15日,由光明日报社、省委宣传部主办,省社科院、省社科联、淮南市委承办的首届淮河文化论坛在寿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社科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及高校12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围绕“淮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展开深入研讨,让淮河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溯源中华文化,阐释淮河文化地位

淮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参加论坛的专家学者通过纵向挖掘、横向比较,深化淮河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以及早期文明交流发展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淮河文化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距今约10000年至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创造出独特的区域文化,显露出多彩的文明曙光。”省社科院原院长陆勤毅从农业、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的发展等10个方面梳理淮河流域先民对中华文明产生的影响,他认为,“淮河文化吸收周边文化因素并向外传播本区域文化,这种良性互动在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淮河文化的持续发展史,在中华文化起源和传承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陆先高说:“淮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地形相近、风俗相似,共同缔造了中原文化,诞生过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淮南子等著名的思想家,并且创造了中华文化源头的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可以说,中华文明之光,首先就是在淮河流域点燃的。 ”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中东部核心地带,四方文化风云激荡交流汇合,因而先秦诸子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出生于这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立柱认为:“中国文化代表人物管、老、孔、墨、庄、孟、韩等人的横空出世和深入思考,出现了中国思想与精神第一次大总结、大阐释的潮流,从而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基本格局与主体精神大体确定,这就是天人合一、道德本位与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因此,淮河流域就成了中国文化精神阐发的根据地,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中原’。 ”

坚定文化自信,挖掘淮河文化内涵

从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淮河流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家学者在论坛上纷纷提交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挖掘淮河文化内涵,阐释淮河文化精神,增强淮河流域人民的文化自信。

2016年11月,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举国欢欣。 “二十四节气的研制,岁月漫长,最终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得以全部完成。”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广忠详细考察了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历程,他认为,“节气观念融入了社会,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浸染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诗文、绘画、音乐、戏剧等作品中表现出来,涌现了大量的文化经典。 ”

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 “以安徽省为例,大体可分为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中原局会议旧址等革命战争遗址等为代表的红色物质文化,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八月桂花遍地开》红色经典歌曲等为代表的红色精神文化,以《临时土地政纲》《安徽省战时施政纲领》等为代表的红色制度文化,以及以艰苦朴素、求真务实、顽强拼搏等为代表的红色行为文化,集中体现了安徽人民不怕牺牲、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革命精神。”省委党校教授袁维海和蚌埠学院科研处教授许振波如此阐释安徽的红色文化资源。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寿州锣鼓逐步形成了具有淮河风情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寿县文化和旅游局创研室主任楚仁君说:“寿州锣鼓是民族精神在音乐艺术上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寿县人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我们要在表现形式、乐器使用、表演手法上进行进一步改造,让这一优秀地域民间艺术重焕新光彩。 ”

增强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在于辐射现实、服务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在淮河文化论坛上,专家学者聚焦“水文章”“治淮文章”“发展文章”“转型文章”等议题,就如何运用文化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一系列建议。

“淮河文化历史厚重,但软实力却缺乏,根本原因是经济‘硬实力’支撑不足。”省社科联党组原书记程必定认为,淮河文化源于淮水,体现淮河文化的精华如水一般飘逸、透彻、浩阔。“水具有开启智慧、开阔胸怀、激励奋斗的文化功能。我们要抓住‘水文化’特质培育淮河文化的软实力,发挥‘水文化’的功能增加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含量,加快皖北振兴。 ”

通济渠皖北段是隋唐运河的流经之地,沿线文物遗存数量众多,价值独特。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宋豫秦建议:“以中央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依托皖北大运河世界遗产建立‘隋唐运河水文化生态博物馆’,集中展示、弘扬、孵化中华传统水文化,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多元的新文化地标,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增添新动力。 ”

2018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苏皖鲁豫鄂相关地市(县)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传承创新淮河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冯德连认为,淮河流域拥有优秀的文化,要弘扬厚德文化,营造诚信营商环境;弘扬开放包容文化,促进经济开放发展;弘扬奋进有为文化,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创新产业文化,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英雄文化,培育企业家精神;培育城市文化,促进城市集聚发展。(张理想)

阅读:22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