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降低民企“三个成本”,民营经济爆发增长领跑全省

2019-02-15 09:32:54

【摘要】亳州于2000年立市,是安徽最“年轻”的地级市,经济总量较小,产业发展不平衡,人均GDP在省内排名较后。近年来,亳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内部挖潜、外部减负,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增强企业动力的重要抓手,开展“四送一服”等,从降低企业时间成本、税费成本、融资成本三个关键点着手,为民营企业重构发展生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2018年前三季度亳州GDP实现931亿元,同比增长10.3%,增幅居全省第一。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0.4%,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0%,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1.8%,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场信心持续增强。亳州降低“三个成本”、促民营经济发展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在企业调研。(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当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民营企业做好精准服务,帮助广大民企解决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是各地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提高政务效率,降低民企时间成本

亳州市民营企业占全市企业数比重超过9成。亳州拥有民营企业6万余户、个体工商户25万余户,各类市场主体总量突破30万。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超6成,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97.5%,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1.8%,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亳州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长期以来,“审批难”、“办事难”,是各地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多,环节程序繁琐,加之企业对政务流程不熟悉,“来回跑”“多头跑”的情况屡屡发生。

亳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延安部署、调度“四送一服”工作。(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2018年,亳州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承诺制改革、并联审批平台,继续优化政务网上办事大厅,简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政府要做到项目即报即审,一天都不耽搁。”亳州市长杜延安说,“我们正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在原有清单的基础上,再梳理、再优化、再精减,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办事效率最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样板。”

安徽培力药业项目于2018年7月在经开区开工,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目前8个单体项目已有6个建设完成。培力药业总经理高峰说:“签署承诺书后,项目就开建了。从4月27日土地成交确认到7月29日开工,只用了72天。培力药业是我在亳州投资的第三家产业,2010年申办第一家企业时等待审批用了240天,现在只是当时的三分之一,变化太大了!”

效率提速来自亳州经开区试点的“承诺制”改革和一般工业项目并联审批平台。“承诺制”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等53项审批事项纳入,企业只要对应当履行的事项进行承诺,项目满足除准入审查等必要前提即可开工建设。

“以前企业开工前要把发改、规划、国土、建设等十几个部门全部跑完,时间短则半年、长则一年。现在企业承诺后即可一边建设一边办理手续,加速了项目落地。”亳州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科科长王崇说。目前,亳州“承诺制”改革试点已进入实施阶段,首批试点企业鸿达香料、宝龙药业、健怡堂生物科技等8家已全部开工建设。

2018年亳州市“四送一服”常态化主要数据展示。(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在手续精简的同时,审批环节也从“接力跑”变为“齐步走”。亳州市一般工业项目并联审批平台已实现各部门申报共享、联合审查、成果互认,所有审批环节同步进行。目前,一般工业项目从签订入园协议到开工全过程由原来的240天压减至108天,其中政府部门审批时间减至最低27天。

亳州搭建网上办事大厅实现政务“一网通办”。亳州市信息局副局长周杨说:“亳州市围绕‘能上尽上’,将能够网上办理的7367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网上办理,涉及企业、个人的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100%,其中7075项实现“一次上网,事就办成”,占网上服务事项的96.04%。全市设立千余个代办点,让企业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2018年亳州市“四送一服”常态化主要数据展示。(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亳州的首位产业是现代中药业,以药材麻黄草为例,亳州收购麻黄草的经营许可年办理量约百余件。原本企业需要携带大量材料前往市经信委、公安局、药监局等单位,办理流程复杂、时限长。现在企业只需要在网上申请,各审批单位在后台调用信息、核查数据,一个工作日就可办理结束,证照办结后还能免费寄到手里。“多头申请、多次跑腿”的情况再也没有了。网上办事大厅运行以来,累计受理申报事项1615.7万件,办结1600.6万件,满意率达99.99%。

“四送一服”常态化主要数据对比。(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放”“简”不是目的,优化政府服务才是最终目标。亳州开展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试点和最大限度的精简审批环节改革,极大的节约企业办事时间成本,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在今年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营商环境评价调查结果中,亳州平均得分居全省第二。

精减不合理税费,降低民企经营成本

亳州民营经济比重、民间投资比重均超过60%,民营企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主力军。亳州市委、市政府在调研中了解到,一些民企在生产经营中普遍面临综合成本高企、部分税种税额标准较高、税费负担较重等重重压力。以亳州市张仲景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2017年缴纳各项税费近百万元,其中土地使用税30万余元,占总税费近40%。亳州市综合施策,精减不合理税费,降低民企经营成本。

亳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辉走访包保企业。(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一是紧抓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根据优惠政策类型,将责任压实到各部门,确保优惠政策及时送达企业;开展跟踪分析,排查未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做到不落一户、应享尽享;抓好税收优惠政策培训辅导累计办理专题培训57期,培训企业办税人员 4364 人次,基本实现纳税人培训全覆盖;全市税务系统走访企业 14940家,共收集涉税问题建议184条,回复率100%。

二是调低部分税种税额标准。亳州经开区、亳芜产业园区和谯城经开区的土地使用税标准由10元/平米减至8元/平米,预计2018年全市减免税额9800万元;对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按150%加计扣除,截至2018年9月底,33户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3002万元,163户企业加计扣除额26006万元。

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底,亳州共减免税金达21.5亿元,其中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减免18466万元,企业转制升级减免1344万元,节能环保减免13368万元。

亳芜园区科技孵化楼。(来源:亳州市政府网)

三是减少涉企收费项目、落实社保费降率政策。亳州将涉企收费项目数由原来的121 项减少到48项,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区行政事业“零收费”。截至2018年11月底,亳州累计减征生育保险费1515万元,减征工伤保险费1645万元,减征养老保险费4249万元,减征失业保险费3053万元。

四是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2018年亳州先后三次调整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电价,每千瓦时合计降低7.66分,35千伏销售电价降价幅度达10.41%,截至2018年9月已累计减收企业电费2.1亿元;放宽土地出让金缴纳期限为企业节约成本6977万元;停征船舶及船用产品设施检验费为企业减负330万元;对使用ETC卡收费的货运车辆降低10%费用。

“2018年仅税费一项就节约165 万,节约下来的钱可以用来研发产品,这是政府用实际行动支持企业发展。”亳州汽车制造业龙头企业安徽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法人李明说。

安徽江淮安驰汽车有限公司。(网络资料图片)

亳州市梧桐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家林于2017年把公司从江苏迁至亳州,杨家林说:“吸引我落户的主要原因是亳州的系列降负措施。作为用电大户,亳州经开区给了我们为期十年0.1/度元的用电补贴政策,预计8个车间每月可节约电费3万余元;园区承担员工培训费用6000元/人,预计为公司节约培训费用约72万元;园区还设立了新开工工业项目奖、竣工投产工业项目奖等奖补资金。”亳州市想法设法帮企业出政策、拿主意,让杨家林在亳州的发展信心十足。

“不该收的坚决不收、能降的尽量降、能下调的尽量下调。”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说,“要最大力度推动减免政策落地,并在政策范围内千方百计为企业减负。”。

举行“四送一服”新闻发布会。(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据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亳州为企业降低成本累计达23.2亿元,规模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同比降低0.71元,预计到2018年底有望为企业减负30亿元。

以政府收入的“减”,换取企业效益的“加”。亳州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和要素成本上协同发力,为企业送上“真金白银”。近年来亳州民间投资增速一直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1-9 月份,亳州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3.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在民间投资的拉动下,亳州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增长,增速连续7个月居全省第二。

创新金融服务,降低民企资金成本

亳州市大项目尤其是亿元以上项目数量相对偏少,单个企业规模相对偏小,广大中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较低、融资需求较强。在安徽省“四送一服”综合服务平台上,2018年以来亳州企业反映有关资金需求的问题137件,占问题总数的42.28%。银行放贷条件较高、申请程序较复杂,审批速度较慢是大多数中小微民企的普遍感受。对此,亳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创新金融服务,破解民企融资难题,降低民企融资成本。

2018年11月30日,亳州市召开稳金融及银企对接会。各县区、亳州经开区、亳芜现代产业园区分管负责同志、金融办主要负责人,市直相关单位、各金融机构、有关保险机构、政策性担保机构及60家企业主要负责人。(来源:亳州金融网)

为解决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增加企业贷款成功率,亳州市于2015年上线“我要贷款”平台,平台由市政府金融办牵头,将工农中建等7家驻地国有银行、8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亳州市融资担保公司等5家政策性担保机构、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亳州支公司全部纳入,打造企业和金融机构网上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上,企业发布需求信息,金融机构发布贷款产品信息,企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双方通过网上互动的方式对接,节约了企业融资时间、费用成本。

目前“我要贷款”平台已成为亳州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的重要平台及亳州金融机构服务民企的一张名片。截至2018年11月末,平台企业注册用户5519家、个人注册用户48180户,累计发起客户对接62290次,筛选贷款意向性项目45524个,通过平台洽谈后审批发放的贷款201.29亿元。

“我要贷款”平台已成亳州市“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的重要平台。

传统的企业类贷款需要抵押物及符合要求的财务报表等,从申请到放款需10天左右,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亳州市将纳税信用等级评价与银行贷款相结合,把税务局、政务平台相关数据向金融机构开放,鼓励全市各驻地金融机构对纳税信用级别不低于B级的中小微企业发放“税融通”贷款。目前,已有药都农商行、建设银行、徽商银行、邮储银行等12家银行参与。2018年1-11月,“税融通”累计发放12.43亿元,受益企业519家。天马国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马峰说:“申请当天便获得无抵押贷款400万元,原来凭借纳税记录就可以贷款,如果信用良好还能降低利率。在这笔资金的帮助下,生产设备更新了,生产规模也扩大了,2019年天马国药的年产值预计能达到5亿元。”

为加大对民营及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8年12月份,徽商银行亳州分行与市“四送一服”办公室、金融办、经信委联合举办“四送一服”政银企对接会。  (来源:亳州金融网)

药都农商行是亳州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保证企业贷款得到及时受理、审批,药都农商行配备两套贷审会、贷审小组会,保证贷审会及小组会随时召开,同时将 50 万元以下的贷款审批权限授权给支行,有效缩短信贷审批决策链。其上线的“信贷工厂”快贷系列产品主要服务不超过500万元额度的企业融资需求,无需提供复杂资料,申贷流程快捷。其中,“小微乐”是为创业初期,能提供有效担保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的表内外融资,2015年药都农商行发行20亿专项金融债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商家乐”是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为基础,以房产抵押为保证的贷款产品,两种产品均采取“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管理方法,办结时间不超过 5 个工作日。至2018年11 月末,“小微乐”贷款用信户数 3270余户、余额34.8亿元、户均106.42万元。“商家乐”用信户数 24305 户、余额63.64亿元、户均26.18万元。

邮储银行亳州分行开展“送贷上门”贴心活动。(来源:亳州金融网)

在降低融资门槛的同时,如何做好风险管控?农发行亳州市分行积极探索推出“五联贷”产品,即“财政+担保”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由城投公司(财政出资成立)作为承贷平台统一申请贷款,获得授信后,分配给实际用信企业使用,担保公司对承贷平台提供一定额度资金担保,在企业和银行之间构筑风险“防火墙”,该模式已在蒙城县试点推行。

由蒙城县城投公司下属兴农公司组织五家龙头企业和下游60家小型涉农经营主体,形成资金供应管理体制。龙头企业将资产抵押给兴农公司,由兴农公司按照贷款额度75%的比例向农发行申请贷款;兴农公司获得授信后,把贷款资金分配给龙头企业,再由龙头企业下放给下游经营主体。

开设“政企面对面”电视节目。(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目前,农发行向蒙城县投放“五联贷”贷款超过2.63亿元,该模式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风险防范能力、城投公司的资本后盾,解决小微涉农主体“贷款难”,为各经营主体降低融资成本约780万元,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5%,产出率提高了15%以上。“五联贷”模式已开始在蚌埠、怀远等地推广。

同时,亳州持续推广“532”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通过“信贷+保险”要素组合为小微企业增信,贷款风险由保险公司、政府与银行按5:3:2的比例分担,累计办理业务879笔,保额5.25亿元。

扎实落实“四送一服”常态化。(来源:亳州市委宣传部)

亳州市降低民企“三个成本”的做法,已有效激活当地民营经济爆发式增长。2018年前三季度,亳州新增民营企业1.7万余家,同比增长34.88%,增幅居全省第三;新增规模企业79家,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连续12个月领跑全省。除20家国有企业外,亳州884家规模工业企业均为民营企业,全市规模工业主营收入利润率达7.98%,居全省第一。

下一步,亳州将继续围绕优惠政策知晓率落实度不高、部分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民营企业“不想转”“不会转”难过“转型关”等问题下功夫,狠抓惠企政策落实督办,探索更精准有效的帮扶措施,健全协调服务监管机制、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中经社分析师    杨慧瑾)

阅读:52

责任编辑:马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