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构建“健康扶贫”模式 破解“因病致贫”突出难题

2019-02-27 09:10:05

【摘要】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面临的最突出难题,而特困家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的养护问题更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近几年,五河县不断探索健康扶贫新路径,创新保障、救助体系建设,织密涵盖贫困户及非贫困户的医疗救助网络,防范返贫及新发生因病致贫。按照“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积极推广互助式脱贫,建立“村级大病救助基金”;针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创新“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对贫困户中长期慢性病患者制定针对性健康扶贫措施,为破解“因病致贫”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村级大病救助基金”试点工作推进会。(图片来源:五河县人民政府)

五河县位于安徽省北部,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6500户42900人,2016年实现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目前仍有1203户3321人尚未脱贫。五河县委、县政府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现,因病致贫仍是目前面临的最突出问题,而特困家庭的失能、半失能人员的养护问题更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为了能将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有效破解“因病致贫”突出难题,五河县积极推广互助式脱贫,建立辐射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的“村级大病救助基金”;针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创新“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对贫困户中长期慢性病患者制定针对性健康扶贫措施。近几年,五河县按照“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要求,不断探索健康扶贫新模式,创新保障、救助体系建设,把每个贫困户都纳入到精准扶贫政策的保障网中。

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提倡互助式脱贫

五河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6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是因病残致贫。有些重大疾病或是长期性疾病经过新农合、大病保险等途径报销之后,自费部分加上就诊治疗过程中的路费、餐费等衍生费用仍是不小的开销,对贫困家庭而言依旧是沉重的负担。五河县在全面落实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策之外,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提倡互助式脱贫,建立村级大病救助基金为贫困户以及医疗开支较大的非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

临北新划村大病救助基金捐赠仪式。(来源:五河县委宣传部)

2016年4月8日,五河县印发《五河县村级大病救助基金试点工作实施办法》,通过“村集体经济拿一点、帮扶单位出一点、县乡政府支持一点、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一点”多途径筹集资金建立村级大病救助基金,将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等列为重点救助对象,依托村里老党员、老村干、乡贤等为代表成立7-15人的村级基金理事会,负责救助对象资格认定等工作;乡镇成立基金管理办公室,负责基金的筹集、支付和管理工作;纪委和财政所负责基金的使用监督和定期督查工作,确保基金在使用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对重点救助对象当年产生的合规医疗费用总额在1.5万元以内的原则上予以全额救助;对非重点救助对象,因病导致家庭经济状况处于贫困边缘的,实行分段按比例救助,防止这部分村民成为新增贫困户。

截至目前,五河县已在91个村试点建立村级大病救助基金,对19个贫困村全覆盖。2018年五河县共筹集基金771.9万元,发放救助金325.5万元,救助2148名因病致贫困难群众。

中经社调研座谈现场。(戚飞 摄)

大病救助基金的设立在试点村受到了村民大力支持,五河县城关镇漴南村2018年共募集大病救助基金10.35万元,其中帮扶单位新奥燃气捐助了一万元,村里的种粮大户贺文速捐助了2000元,党员、村干部、村民等都积极踊跃为基金捐款,少则几十块,多则几千块,彰显了村民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良好风气。

谈及大病救助基金,漴南村村民贫困户贺彪最深有感触,孩子在上学,妻子又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需要接受治疗,10多年来已经花费了20余万元治疗费用,家里已是家徒四壁,2018年通过申请大病救助基金,贺彪拿到了8000多元的救助款,解决了燃眉之急,缓解了经济压力,“这真的是救命的钱啊!这都要感谢政府和社会上所有的爱心人士。”他感激地说。

为了确保贫困户等困难群众能及时有效的得到救助,五河县健全大病救助“主动发现工作机制”,开通“紧急救助绿色通道”,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干部、村民理事会成员贴近群众的优势,对群众的实际困难、突发状况等做到早发现,早救助。对于紧急情况,特事特办,简化流程,先进行救助,后补齐手续,最大限度发挥大病救助基金的兜底救助作用。

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来源:五河县委宣传部)

城关镇漴南村村民理事会成员朱正荣在入户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村民陈汉章突发疾病,迅速将其送医诊治,基金管理办公室了解情况后,按照紧急情况的处理规定,及时拿出5000元垫付了医疗费用,使得陈汉章第一时间得到救治,转危为安,事后再按照程序补齐材料,进行公示接受监督,既保证了救助的时效性,也兼顾了公开公平。

中经社分析师认为,建立“村级大病救助基金”,体现了村民自治、民众互助,尤为重要的是对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水平的群体有了良好的支持、帮扶举措,此项举措可复制、可推广。

“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化解养护难题

经评估,五河县目前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共322人,其中一部分人员,既无生活来源、也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生活陷入困境。有的特困人员家中劳动力因长期照料病人无暇分身,缺乏经济来源,家庭迅速滑向贫困泥潭。调研发现,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面临的不仅是医疗问题,更主要的是养护难题。

2018年,五河县委、县政府先行先试,对症下药,投资1500万元对五河县老年公寓项目进行改造提升,创新“医养结合+集中供养”的模式,设立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一站式解决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医疗、护理、养老等问题,帮助这类贫困人群走出困境,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也为贫困家庭减轻了压力,释放了劳动力。

相关方面负责人介绍养护院建设、运行情况。(李芸 摄)

五河县出台《五河县贫困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救助试行办法》,将农村贫困户、五保户、城市“三无”人员中的失能和半失能人员纳入集中供养范围,本着自愿的原则,供养人在入院前,由入住人、监护人、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和养护院签订“五方协议”,建立“一人一档”,实行动态化管理,提高救助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特困人员养护院实行医疗、护理、康复、养老、人文和临终关怀“六位一体”服务模式,由县人民医院负责日常运营,根据供养人的自理能力设置“介助区”和“介护区”两个区域分类养护;设立门诊、医务室、全科医疗室和康复室等,配备5名专业医生、6名护士、11名护工,24小时为供养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养护服务。

五河县将特困人员养护院列为农合定点医院,供养人员治疗产生的费用经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补偿等各项政策报销之后,剩余部分由城乡医疗救助资金进行二次全面兜底;对集中供养人员除整合各项救助资金之外,县财政按每人每月600元给予补贴,确保入院特困人员“零负担”。

护士在精心照料患有先天性疾病的病人。(戚飞  摄)

截至目前,五河县入住养护院的集中供养人员达120人,其中贫困人口53人。“很多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员长期没有得到好的照料,情感缺失问题严重,我们在给与他们医疗护理的同时也要给他们亲人般的关怀。”五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养护院院长王峰说,养护院注重对供养人员的精神陪护,医护人员经常和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逢年过节举办各种庆祝活动,为供养人员过集体生日等,大部分供养人员入住后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改善。

44岁的贫困户田小广,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已经瘫痪在床20多年,2018年入住了五河县特困人员养护院,借助县人民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专家会诊,接受了关节置换手术,现在已经能半靠在床上活动,据介绍,通过后续康复治疗,田小广还有希望能够下地行走。田小广感慨的表示,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还可以坐起来、站起来,多亏了养护院医生、护士的精心照料。

中经社调研组在特困人员养护院调研。(戚飞  摄)

24岁的陈贝贝和21岁的陈紫婷姐妹俩患有先天性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多年来一直靠爷爷抚养照顾,自从去年入住了养护院,护工姐姐每天帮助她们锻炼肢体,教她们识字,现在她们不仅能完成一些简单的自理行为,姐姐陈贝贝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分析师在调研时看到,姐妹俩坐在病房的椅子上,手里玩着护工姐姐刚刚帮她们吹好气的气球,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对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实行“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模式在五河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2019年,五河县计划整合全县特困供养机构资源,筹建头铺镇、沱湖乡2家区域性特困养护院(县级分院)和7家农村养护中心,形成全县统一布局、县乡两级联动的供养机制。

医疗服务送上门,实现“慢病有所管”

在农村,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困扰贫困户的一大难题,2018年,五河县实现贫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在家贫困人口健康体检全覆盖,全县贫困户中共9943人被鉴定为慢性病人,这部分贫困户不仅长期遭受疾病的困扰,定期拿药、复诊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经济上的负担。

五河县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本着“不跑冤枉路、不花冤枉钱”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实现送医送药上门,在村级救助基金中设置一部分资金对60以上的贫困户慢性病患者实行定额救助,全方位对这部分困难群众实行兜底救助,真正实现“慢病有所管”。

特困人员养护院配备有专业的医生、护士、护工,24小时为供养人提供优质的医疗养护服务。(戚飞  摄)

2018年7月,五河县在新集、浍南和双忠庙镇三乡镇试点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在全面掌握贫困人口慢性病情况的基础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高的慢性病患者中,病情相对稳定、用药明确,行动不便的,由村医直接送药上门,根据“一病一方案、一人一处方”的要求,村医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保证用药安全。据统计,2018年下半年,五河县共计送药上门服务400余次,送药近千盒,为许多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患者送去实实在在的便利。

五河县新集镇沈塘村贫困户蔡忠杰长期需要脑梗塞和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但是由于腿脚不便,子女也不在身边,之前买药复诊一直是蔡大爷最头疼的问题,自从五河县开展送医送药上门服务以来,村医张跃明就成了蔡大爷家的常客,不仅直接把需要的药物送到蔡大爷手上,还定期给蔡大爷做身体检查。“张大夫一直都及时给我送药,叮嘱我按时按量服药,每次看到张大夫来,就像看到亲人来了一样。”谈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蔡大爷感激的说。

2019年1月4日下午,五河县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会在县会议中心召开。(来源:五河县政府网)

五河县以方便群众为立足点,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工作模式和方法,为贫困户患者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之前,受制于鉴定机构路途较远和疾病实际情况的制约,农村中疑似精神病患者很难实现到医院办理残疾鉴定,也就无法享受到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和护理补贴。了解这一情况后,五河县残联、扶贫办组织有资质的医院专家进村入户,为疑似精神病患者提供上门鉴定服务,2018年,五河县共上门鉴定305名疑似智力残疾、精神病患者,其中确诊的智力残疾、精神病患者贫困户达203名,为这部分残疾人享受政府惠残政策提供了及时的保障。

针对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较低问题,五河县进一步提高残补标准,困难一、二级残疾人生活补贴由800元提高至1000元,困难三、四级残疾人生活补贴由480元提高至540元,一户多残家庭生活补贴由1680元提高至2000元。

2018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5个“扶贫日”。当天上午,五河县组织相关单位在青年圩广场开展了以“精准扶贫你我同行”为主题的扶贫日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县扶贫办与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通过发放宣传册、展出展板、设立宣传台、现场义诊等方式,展示近年来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向市民宣传全县脱贫攻坚措施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相关政策。(来源:五河县政府网)

为了进一步减轻慢性病患者经济上的压力,五河县在村级大病救助基金中设置一部分资金为60岁以上的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户中的慢性病患者提供定额救助,根据当年基金的募集量和救助对象数量给予每人每年500元——2000元不等的救助,这部分救助资金帮助很多贫困户患者家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和邻里间的温暖。

中经社分析师调研认为,五河县在开展扶贫攻坚工作过程中,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精准识别救助对象,创新社会救助体系,兜牢民生保障幸福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探索推行了一系列针对“因病致贫”困难群众的保障救助举措,为各地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中经社分析师  李芸)

阅读:105

责任编辑:马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