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县有效破解“产业扶贫”的三个共性难题
来源:中经社安徽中心 2019-02-26 08:56:54
【摘要】五河县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沱湖、香涧湖、天井湖三湖相连,拥有农村人口50.2万,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6500户42900人。
五河县近年来积极破解“产业发展难”、“市场拓展难”、“就业对接难”三个“产业扶贫”共性难题,深耕禀赋优势,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经济,为扶贫产业拓宽市场;构建“就业脱贫”机制,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创新探索了一系列值得借鉴的经验做法。
淮河小景。(来源:蚌埠市委宣传部 朱言勤 摄于淮河大坝上游)
五河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下游,境内淮、浍、漴、潼、沱五水汇聚,沱湖、香涧湖、天井湖三湖相连。全县人口68.8万,其中农村人口50.2万,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6500户42900人。
五河县近年来积极破解“产业发展难”、“市场拓展难”、“就业对接难”三个“产业扶贫”共性难题,深耕禀赋优势,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经济,为扶贫产业拓宽市场;构建“就业脱贫”机制,让贫困人口共享产业发展红利。2016年五河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31%降至0.57%,目前“未脱贫”下降至1203户3321人。
深耕禀赋优势,做强扶贫产业
近年来,五河县把大力发展扶贫产业、深入推进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五河县委、县政府分析认为,水产养殖、黑木耳种植、双孢菇种植、牧草种植等产业,当地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良好,贫困人口的从业、就业门槛较低,是能够有效承载五河县脱贫梦想的“扶贫产业”,应积极规划布局、持续做大做强。
中经社分析师一行在五河县“扶贫工厂”调研。(戚飞 摄)
然而,与很多地方一样,五河县推进产业扶贫,同样面临着“产业发展难”、“市场拓展难”、“就业对接难”等三个“产业扶贫”的共性难题。
面对“扶贫产业发展难”难题,五河县在“产业选择、资金支持、规模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一是强化产业的“扶贫”功能,做强扶贫产业。一方面,继续发展水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将带贫减贫机制嵌入渔具加工、饲料加工、水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调整传统种养殖业,向优质牧草种植、生态混养、现代设施蔬菜、特色经济作物等绿色生态产业转型,其中“稻虾合作”扶贫基地和设施农业扶贫基地的发展已成为当地农业转型和带动脱贫的典范。
2018年,五河县招商引资企业安徽省润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沱湖乡大岗村流转土地4800亩,从事稻虾综合种养,发展集科学养殖、绿色种植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截至2018年底,五河县稻虾养殖面积近3万亩,亩均产值达万元,带动一批贫困户实现增收。
新集双孢菇产业基地。(来源:五河县委宣传部)
二是全县19个贫困村,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2018年,19个贫困村共实施产业项目21个,集体经济收入达351.31万元,村均年集体经济收入较2014年增长10倍以上。城关镇漴南村等8个村达到“一村一品”,大新镇郭府村蔬菜扶贫基地被授予“2017年全省产业扶贫十大园区”称号。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推进扶贫小额信贷,解决资金难题。五河县2018年共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4222万元,全面推广“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一自三合”扶贫贷款模式,2018年,五河县共办理扶贫小额信贷2300户10240.9万元。
朱顶镇胡庄村村民张如军、高绪来两个贫困户 2017年通过申请扶贫小额信贷合伙发展羊羔养殖业,当年即实现了稳定脱贫,2018年养殖规模扩大至400多只,年收益10万元左右。
四是实施到户特色种养业物化补贴,激发贫困人口创业积极性。五河县为鼓励贫困户持续稳定发展特色种养业,创新实施到户特色种养业物化补贴,对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第一年实行项目奖补,第二年给予一定化肥及饲料等“物化”补贴,为全省首创。在政策支持下,五河县2018年贫困户到户特色产业项目比上一年增加1176个,发放物化补贴3427户,特色产业达标户较上一年增长23%。
中经社分析师在菌菇种植大棚调研。(戚飞 摄)
五是注重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据统计,五河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资金入社发展等方式,带动40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全县共有37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送技术、送岗位、送政策、提供市场服务等,带动9673户贫困户增收,带动率达89%。现代牧业、秋实草业优先流转新集镇王场村等5个贫困村集体土地417亩,年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31.3万元。
大新镇府台村有机黑木耳种植加工基地于2018年4月以“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形式组建,基地投资总额105万元,共流转农户土地33亩,亩均纯收入1.6--2万元,该基地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在调研中,来自浙江的投资商徐宗标表示,黑木耳种植水质的好坏至关重要,而在五河县产出的黑木耳无论是品质还是口感都非常好,下一步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还打算套种水稻、玉米等,提高土地产出,增加经济收益,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大新镇府台村有机黑木耳种植 。(来源:中共五河县委宣传部)
为扶贫产业插上电商经济之翼
农村信息环境相对闭塞,远离消费市场,“销售难”是阻碍产业扶贫的“挡路虎”。
近几年,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崛起,五河县委、县政府意识到,电商经济不仅在打破信息壁垒、拓宽销售渠道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还能助推扶贫产业快速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五河县从“搭平台、强品牌、送培训”等多方面加大对农村电商的培育力度,为当地扶贫产业加装电商经济“加速器”。
构建区域电商平台,发挥聚集效应。2017年8月,五河县与省内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安徽淮商集团合作建设运营电商产业园,产业园包括农特产品展销中心、线上运营中心、双创中心、公共服务中心、电商培训中心等五大板块,目前已入驻25家电商企业、5家物流配送中心,建成京东扶贫馆、苏宁易购、淘宝、邮乐农品等网销平台。2018年全县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3.63亿元,同比增长31%,500多户贫困户从中获益。
五河县农村电商全覆盖领导小组召开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暨限上企业申报工作会。(来源:五河县政府网)
2018年7月26日,五河县沟东酥梨“扶贫助农行动”线上启动仪式举办,通过联合京东、苏宁、淘宝等线上销售平台,沟东酥梨日均销量2000余单,至2018年8月底共帮助11户贫困户网上销售酥梨20万斤,整体增收约4万元。
整合策划宣传,提升品牌价值。五河县结合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全县可供网销产品进行了分类梳理,通过整体策划进行品牌营销、宣传推广。
五河县打造“电商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商扶贫模式,实行统一上门收购、统一电商培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响品牌影响力。通过品牌培育,五河螃蟹、沟东酥梨、大新淮岸冬桃、西坝口草莓等一大批五河特色农产品开始走向全省乃至全国市场,累计网销金额达到2800万元,其中五河螃蟹线上销售达8万余单,累计销售近千万元。
大新镇郭府村及周边年产优质红小豆200万公斤,2018年,该村电商服务站承建企业五河明候故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完成对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和商标注册,通过品牌营销,年销售额达到103万元,同时带动7户贫困户开设网店促进增收。
城关镇沟东村贫困户正在包装酥梨。(来源:五河县委宣传部)
强化技能培训,培育电商人才。五河县多次邀请专家和企业人士开办“贫困村电商能手培训班”、贫困户网店实操培训班”,对贫困人口进行产品营销、电商运营等方面培训,2018年,共孵化44家贫困户开设网店,为贫困村培育电商能手56名,帮助贫困户网销农产品964.38万元,直接带动697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东刘集镇三庄村贫困户刘家勋通过培训抓住商机,以秸秆为原料培育优质小麦苗,将销售对象瞄准高端酒店、会所等,每斤小麦苗售价达65元。尝到甜头后,刘家勋扩大了销售规模,开设了2家天猫店、2家淘宝企业店铺,通过网上销售花生壳、粉条、鱼干等农产品,年增收10万元左右,并带动本村4户贫困户参与经营,每户年均增收近2万元。
“电商帮农村农产品销售打开了一条新通道,我们帮助贫困户开网店,做网销,贫困户只要懂网络、会用手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在网上卖家乡特产。”五河县驰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钱说。
构建“就业脱贫”机制,释放扶贫产业红利
扶贫产业发展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当地的脱贫工作,因此产业发展需与贫困人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参与生产、实现从业、就业,才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脱贫。
“扶贫工厂”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来源:五河县委宣传部)
随着扶贫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部分贫困人口通过直接参与扶贫产业实现脱贫,另一部分贫困人口则需要通过实现就业来达到增收目的。五河县积极构建“就业脱贫”机制,借助产业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让贫困人口能够共享扶贫产业发展释放的红利。
依托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2018年,五河县近百家现代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共流转土地13万亩,土地分红总收入超过9750万元,开发3000余个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400多人。
龙头企业现代牧业配套的秋实草业公司建成的优质苜蓿种植基地,流转土地10万亩,涉及5个贫困村1615户贫困户,企业在用工上优先录用贫困户,人均月薪3500元以上,注重培养贫困户从事技术工作,拖拉机手月薪达4000元以上,贫困户实现了土地分红与务工收入“双丰收”。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吸纳贫困户就业1200多人,人年均增收1500多元;蔬菜扶贫产业基地带动1500余户农户就业,各类蔬菜产业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务工、合作等形式,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
稻虾综合种养的小龙虾。(来源:五河县委宣传部)
建立扶贫车间,灵活就业模式。五河县出台《五河县就业扶贫驿站 扶贫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在镇村新建扶贫车间10个,就业扶贫驿站6家,就业扶贫基地11家,帮助463人实现居家就业,其中贫困户136人,实现贫困户“挣钱顾家两不误”。
五河县扶贫车间采取“企业+车间+贫困户”模式,结合当地特色产业,挑选效益前景好、信誉度高的企业深度合作,在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村和重点帮扶村建设投产。临北回族乡段庄村是五河县30个重点帮扶村之一,2018年依靠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建设了“豆制品加工扶贫车间”,共带动16户贫困户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中经社分析师在黑木耳基地调研。(戚飞 摄)
2018年,五河县财政扶贫资金拨付240余万元,与安徽杰欧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了10个扶贫车间,32户贫困户办理了135.5万元小额扶贫贷款投入杰欧鞋业合作经营。分析师在重点帮扶村刘朵村杰欧鞋业扶贫车间看到,20几个工位上坐满了正在工作的村民,每人每天可完成300多双鞋面加工。贫困户夏落群告诉分析师,自从扶贫车间开到了村里,她没事就能来干干活,每个月多挣2000多块,生活条件明显得到改善。
按需开展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五河县积极开展贫困户就业技能培训需求摸排,建立贫困户培训需求台帐,精准开展各类培训,2018年共帮助351人实现“一人一技能”,729人顺利实现就业。五河县围绕光伏管护、秸秆禁烧、护林护路等方面多渠道挖掘辅助性岗位,结合就业扶贫奖补政策,2018年共开发出辅助性岗位180个,吸纳贫困户就业94人。(中经社分析师 李芸)
阅读:137
责任编辑:马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