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市构建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实践

来源:中经社安徽中心 2019-03-12 08:45:43

让脱贫人口在小康路上持续跑、不停步

——安徽滁州市构建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实践

在脱贫攻坚的大时代下,贫困人口初步脱贫以后怎么办?如何引导他们在奔小康的道路上持续跑、不停步?2018年,滁州市唯一省级贫困县——定远县有望摘帽,剩余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扶贫攻坚工作进入巩固提升期。巩固脱贫成效、提高脱贫质量成为滁州市扶贫工作的重要目标。

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是滁州广大干群不懈的追求。

作为安徽省经济先发地区,滁州市把构建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机制,作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脱贫的关键,树立小康目标,以正面激励引导、负面清单约束相结合方式,让可持续脱贫成为内在追求;贯通发展维度,多方赋能提升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动能;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拓展脱贫人口“发展跑道”,以发展目标、发展维度与发展跑道为引领,赋能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中经社安徽经济研究中心调研认为,近三年来,安徽省累计有265.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广大初步脱贫人口如何在小康路上持续前行?动能从哪里来?赋能途径有哪些?多元的小康发展维度如何贯通到乡到村?小康梦想的承载主体怎样构建?这一系列“脱贫后时代”的新课题亟待谋划、破题。滁州市构建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前瞻性探索,为高质量、可持续脱贫提供了经验借鉴。

通过面对面聊天拉家常,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是滁州市镇村干部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树立小康目标 让持续发展成为内在追求

2014年滁州市初步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20.21万人,截至目前,已脱贫人口18.59万人。滁州市把“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和要求,在攻克剩余贫困人口的同时,积极探索已脱贫人口的持续发展路径。

脱贫不脱政策,滁州结合当前农村社会和脱贫人口的现实情况,以正面激励引导为主、负面清单约束为辅,创新精神扶贫模式,把小康生活目标种进每个人的心中,让脱贫后的持续发展,成为广大群众的内在追求。

正面激励引导。“脱贫摘帽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生活的起步”——这是当下滁州许多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深入基层传达的扶贫精神。要让贫困户明白,扶贫不仅是一项阶段性的重要工作,而且是一条持续迈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很多地方村容村貌都有了彻底改变。

在明光市,“结穷亲、促脱贫、心连心”活动已深入扶贫一线,许多扶贫干部自己带锅带菜到贫困户家中做饭拉家常,聊政策也聊生活。当地张八岭镇柴郢村的贫困户桂祖业由于精神二级残疾且独居,2016年底在政策兜底帮扶下实现脱贫后,生活一直未有起色,常常一睡好几天不愿起床。2018年初,柴郢村驻村帮扶干部张菁、朱勇接手帮扶后,常常在桂祖业床边一坐就是一下午,陪他聊天拉家常,还开私家车送他去医院看病。在亲人般的关心下,桂祖业渐渐愿意出门了,如今自己养了100多只鸡、2头猪。明光市扶贫办专职副主任胡书玲表示,“到2020年,脱贫攻坚战结束了,但亲人还在,情感上的帮扶会一直继续。”

在桂祖业家,明光市扶贫办专职副主任胡书玲表示,对贫困户的情感帮扶非常重要。

为推动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滁州市创新多项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开展多种评价评比,建立比学赶超机制,如开展“十佳贫困户”评选、“贫困户家庭人居环境”评比以及“脱贫攻坚知识竞赛评比”活动,树立道德模范典型,以实招激励调动积极性,以正确舆论导向激发可持续脱贫动力。

定远、全椒等地设立扶贫“爱心超市”,在致富兴业、家庭美德、家居环境等方面对贫困户进行打分,以积分兑换生活必需品。在定远县连江镇“立志爱心超市”,中经社分析师看到,这里从积分考核、物资采购、监督管理到物品兑换有着一套规范完整的工作机制。前来换购日用品的村民李仁华已于2016年实现脱贫,她表示,“有了这样的打分奖励,大家都更想着把自家小日子经营得更好。”

定远县连江镇爱心超市激发了贫困户自强向上、改变生活面貌的内生动力。

负面清单约束。对于农村邻里相互攀比、恶意分户“甩包袱”等一系列“思想贫困”现象,滁州市各地采取警戒警示策略,强化负面清单约束机制。来安、全椒等地深化 “四会一约”制度,依托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设立村规民约,对大肆操办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等陋习做出明确规定,消除攀比心理。

定远县吴圩镇站岗村探索建立了扶贫领域“道德诚信建设四级预警”机制,对扶贫工作中的恶意分户、赡养、抚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2018年以来,站岗村先后有3户被施以一级预警(教育谈话),2户被施以二级预警(劝诫通报)。目前这一经验做法已在滁州全市推广。

定远县吴圩镇站岗村第一书记邓凡江用一首诗作描述了当地靠发展种养业带动群众脱贫攻坚。

贯通发展维度 提升可持续发展动能

与脱贫摘帽不同,小康生活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在实现物质温饱的基础上,对精神生活、社会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脱贫人口在持续跑、不停步、迈向小康的道路上,亟待多维度赋能。

2018年,滁州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赴基层开展专题调研23次,在全面了解脱贫人口发展需求后,大力加强脱贫人口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为脱贫人口迈向小康目标提供路径牵引。

加强知识技能培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贫困户脱贫后发展产业和就业的需要,滁州市集中扶贫资源,创新开展“全方位、靶向型、菜单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打好“产业技能、创业技能、就业技能”培训组合拳,实行重点培训、现场培训、蹲点指导、远程咨询“四服务”,确保每一个有培训意愿者都能得到持续性针对性的培训,提升致富能力。

在来安的一户农家,立着一块学习小黑板。

2018年,滁州全市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共选派111名科技扶贫特派员赴贫困村进行科技帮扶,开展科技服务培训达3874次。在各类培训模式的创新探索中,明光市“抱团科普”以“各炒一个菜,共做一桌饭”的工作思路,整合各方科普资源,实现“转脱贫思路、传富民之路、教安民之方、激内生动力”,已成为滁州现象级的科普模式,获得了省级层面的肯定和推广。

来安县半塔镇龙湖村的“80后”贫困户郑少飞,就是依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业成功的典范。因病致贫的郑少飞在2016年报名电商培训后,贷款自建了农村电子商务线下体验店,当年顺利实现脱贫。2018年,郑少飞的电子商务中心实现农副产品网络销售额近20万元。

来安县半塔镇龙湖村郑少飞借助电商渠道脱贫致富。

舜山镇六郎村的丁邦权通过经营养殖业“跑山鸡”实现脱贫,在驻村工作队和来安县农委的技术帮扶下,丁邦权打响了“丁氏养殖”品牌,2018年家庭总收入达4万余元,并且通过传授养殖技术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养殖业。

中经社分析师在舜山镇六郎村丁邦权家了解情况。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脱贫人口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生活“硬件”基础,滁州市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可持续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

结合农村“三大革命”和美丽乡村建设,滁州市聚焦农村水、电、路、网、垃圾、污水、卫生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道路畅通、水利扶贫、危房改造、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电力设施改造升级等工程,2018年滁州全市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0179户,解决3.1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计划1141.3公里,以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40个村整治项目建设。

为统筹城乡发展,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滁州市持续强化乡村基本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建设,计划到2020年,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做大做强扶贫产业 拓展脱贫人口“发展跑道”

滁州市在过往的扶贫工作中发现,一些发展个体种养业的贫困户在产品销售时,通常依赖村委会和帮扶干部帮忙找路子,脱贫后的后续发展空间不足。

电商渠道帮助农村土特产品走向全国。

滁州市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围绕做大做强贫困地区优势扶贫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资产收益扶贫等一系列劳动力密集、进入门槛较低、扶贫效应突出的扶贫产业,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以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加宽广长远的产业发展跑道,引领脱贫人口持续跑,不停步。

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滁州市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的基础上,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发展,逐步完善扶贫产业链。截至2018年底,滁州市实施特色种养业项目到户覆盖率为97%。全市123个贫困村已全部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有36个村初步实现“一村一品”。

定远县藕塘镇大徐村委会。

定远县藕塘镇大徐村的山芋窖藏加工项目是滁州市2018年“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典型。大徐村土壤质地适合种植红心山芋,2016年通过流转千余亩土地建成鲜食型山芋种植基地,凭借原材料优势,2017年招商引进江苏一家薯片加工厂,并于2018年8月建成投产,食品生产加工产业链初步建立。目前该项目年产薯片500吨,已进入超市销售,同时带动山芋种植2000亩,创造产值5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48个,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定远县藕塘镇大徐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周仁君在谈及该村扶贫工作思路时表示,目前大徐村正在计划招商引入电商经营模式,构建“种植+加工+电商”的完整产业链,真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乡村创业机会,届时群众只要有致富的想法,愿学肯干,就能搭着产业融合的快车实现梦想。

定远县藕塘镇大徐村第一书记周仁君(左二)为村里引入的山芋窖藏加工项目,是滁州市2018年“一村一品”产业项目典型。

明光市涧溪镇清明山艾草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艾草产业园,建成集种苗栽培管理、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探索资产收益模式,强化利益分享机制。脱贫人口在向新型经营主体迈进的过程中,资金不足一直是困扰发展的重要问题。滁州市经过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将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嫁接到规模化的经营主体中去,以股份制经营的形式,让扶贫资金成为股金,既让贫困村、贫困户持续受益,也为财政扶贫资金持久发挥作用,实现村集体资产持续保持增值,完善带贫减贫机制提供了滁州样本。

明光市涧溪镇涧溪村今年9月召开了资产收益“股金分红”大会,通过实施蔬菜大棚、光伏发电和蔬菜冷库项目,2018年实现项目资产收益9万余元,在59户158人获得“股金分红”的同时,涧溪村各项扶贫项目也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动力。

中经社分析师在调研中。

滁州市自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以来,共形成资产6.5亿元,2018年实际取得资产收益5534.7万元,带动123个贫困村均增收8.9万元。目前该项经验做法已获得安徽省财政厅的肯定和推广。(文/中经社分析师 吴雪婷   摄影/肖雪)

阅读:70

责任编辑:马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