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颍东区:探索扶志新路径 实现贫困群众“思想脱贫”

来源:中经社安徽中心 2019-03-14 08:29:18

【摘要】颍东区位于阜阳市东部,2012年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区贫困人口10.4万人,贫困发生率17.14%。

面对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脱贫信心和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不赡养老人等不良社会风气盛行等共性问题,颍东区委、区政府将扶贫与扶志工作相结合,从“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脱贫氛围、加强法律保障”三方面发力,帮助贫困群众根除“思想贫困”顽疾,探索出一条综合施策、转变观念的“思想扶贫”之路。

中经社分析师在调研座谈中。(张勇  摄)

颍东区位于阜阳市东部,2012年被纳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区贫困人口10.4万人,贫困发生率17.14%,部分贫困群众缺乏脱贫的信心和主动性,“等靠要”思想严重,不赡养老人等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盛行,同时脱贫后续动力不足,存在返贫风险。

颍东区委、区政府将扶贫与扶志工作相结合,从“转变思想观念、营造脱贫氛围、加强法律保障”三方面齐发力,帮助贫困群众根除“思想贫困”顽疾,探索出一条综合施策、转变观念的“思想扶贫”之路。截至2018年底,颍东区共实现50个贫困村出列,100748名贫困人口脱贫。

转变思想观念摒除“懒汉”思维

近年来,扶贫政策的不断完善,在给贫困群众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在一些地方滋生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部分贫困群众只想“获得”、不讲付出,只求利益、不思进取,不愿意脱贫摘帽,甚至出现争着吵着要当贫困户的现象,从而陷入了“越扶越贫”的窘境。

利用社区文化墙,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伦理文化。(张勇  摄)

颍东区委、区政府提出,扶贫脱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只有通过宣传、培训、先进带动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脱贫斗志,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颍东区成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9个,农民夜校38家,利用这些阵地大力宣传扶贫政策,组织宣讲员逐村宣讲,做到思想“扶贫”一个不落;依托文明实践站建立扶志扶智学校,用专家授课、视频教学、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开设畜禽养殖、蔬菜种植、果树栽培等适用性较强的培训课程,提升贫困群众脱贫技能;广泛开展“讲、评、亮、帮”道德评议活动,评选先进,树立标杆,用先进典型的现身说法教育带动身边的贫困群众共同奋斗脱贫,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截至2018年12月,颍东区共开展十九大精神、扶贫攻坚、法律法规和孝善文化等宣讲400多场,参与群众超过4万人;开办扶贫夜校800余场次,受众6.8万人次。

颍东区老庙镇李土桥村孝心协会设置的表扬公告板,表彰、激励优秀人物。(李芸 摄)

发挥传统文化的带动作用。颍东区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助力精神扶贫,2016年以来,颍东区在乡镇、贫困村、企业、学校共举办了40多场国学培训班,向贫困群众免费发放一万多台国学视频机,以《三字经》、《弟子规》等系列视频教育激发贫困群众感恩思进、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的内生动力,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在培训过程中,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一起学习、午餐,分享感悟,不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在学习《弟子规》的孩子们。(张勇  摄)

经过培训教育,颍东区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变,一大批贫困群众改变思想,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梦想。贫困户刘东标之前酗酒、打麻将,不务正业,现在通过教育培训,在当地的“扶贫工厂”学会了一技之长,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刘东标表示,现在终于体会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的含义了。53岁的贫困户吴朴标家境贫寒,符合贫困户的条件,但是他却一直不愿意接受相应的补贴帮扶,表示就是要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挣来好日子,不能给国家增添负担。

培育文明乡风,营造脱贫良好氛围

在广大农村,老龄人口的贫困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制约这部分老年人脱贫的因素,除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外,子女不尽孝道、指望政府兜底的现象尤为突出。邻里之间关系淡漠、互相攀比、为获得物质帮扶争风吃醋、争当贫困户等不良风气也给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颍东区委、区政府创新工作做法,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营造良好氛围,帮助贫困群众摒除陋习,把勤劳节俭、孝老爱亲、扶老携幼的优良传统重新植入村民心里。

社区义诊活动。(颍东宣传部   戚武奇  摄)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善精神风貌。颍东区建立“四会一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强化赡养老人责任意识;开展“五好家庭”、“颍东好人”、“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对典型事件和人物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先进带动作用;开办“爱心超市”,采取“劳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模式,鼓励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政策宣传、公益事业等,提振精气神、凝聚向心力。目前,正午镇吴寨村、冉庙乡张湾村、杨楼孜镇王屯民族村等“爱心超市”已经投入运营。

载歌载舞,歌唱幸福生活。(张勇  摄)

创建“孝心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老庙镇李土桥孝心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会举办“孝老爱亲公益幸福饺子宴”暨文艺汇报演出活动,组织全村和周边的60岁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话家常吃“饺子大餐”,义工志愿者们自编自演的歌舞《撸起袖子加油干》、快板《饺子宴》、小品《游子吟》等节目受到村民一致好评,活动现场还为老人提供免费理发和义诊等服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附近村民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捐钱捐物,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互帮互助、孝老爱亲的风气也在逐渐兴起。

举办公益爱心饺子宴。(颍东宣传部 戚武奇  摄)

74岁的李土桥孝心村老年协会会长范成义,是一名退休老校长,2016年起,范校长每周利用3个半天的时间办起了国学讲堂,教学内容以弟子规和文化课为主,目前学员已达50多人,连邻县的村民都慕名而来听课。“我搞了40多年教育,现在退休了,就想让村民学学国学,转变转变思想,给大家带来点正能量。”范成义说。

在范校长的引导下,很多学员的思想都发生了较大转变,64岁的李兴珍表示,学了传统文化,自己仿佛变了一个人,之前经常与邻居发生矛盾,现在学会了先检讨自己,久而久之,发现大家都和善了。51岁的张万珍通过学习后意识到,孝顺老人是应尽的义务,主动将公公婆婆接到了自己家里悉心照顾,被赞为“好儿媳妇”的代表。

2019年,颍东区计划在每个乡镇街道打造一个孝心村(居)示范点,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扩大复制,共同营造良好的乡风文明氛围。

饺子宴现场互动,互相拍拍肩!(颍东宣传部 戚武奇  摄)

提升法治思维,加强脱贫制度保障

在很多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能力;一些贫困群众缺乏规则意识,仅仅依靠道德约束强制性不够,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落后思想和行为。

颍东区委、区政府注重从提升法治思维、加强法律宣传、强化法律保障等方面着手,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创造良好法治环境,强化规则意识。

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律意识。颍东区深入开展“七五”普法、“送法下乡”、“法律六进”等活动,大力普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2017年10月,颍东区委综治办、文明办发出《关于在全区开展“法治扶贫”的倡议书》,把扶贫和普法依法治理结合起来,帮助贫困户运用法律思维看待问题、解决问题。2018年6月,颍东区成立全省首个“法治扶贫法官驻村工作站”,将扶贫与法治紧密结合,为贫困群众构筑法治“守护墙”。

饺子宴现场文艺演出。(颍东宣传部 戚武奇  摄)

颍东区要求全区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依法推进村级扶贫决策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确保精准识别、退出有序,各项扶贫措施和资金使用公开、公平、公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矛盾的发生,消除了一些贫困群众的不平衡感。

发挥法律保障和案例教育作用。针对一些贫困群众子女故意推脱逃避赡养义务的现象,2018年5月,颍东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分局和司法局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督促限期将被赡养人接入安全住房共同生活的通告》,《通告》明确,对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改善老人居住条件的,将依法对赡养人做出处罚;支持被赡养人依法维权,因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被赡养人提起公诉的,法院可根据申请减缓免诉讼费,对案件依法快立、快审、快结、快执。

动感节奏舞起来!(视频拍摄  张勇)

截至2018年底,颍东区共调解赡养老人纠纷案58件,901名老人被子女主动接入安全住房,子女主动为老人修缮房屋330间,很多贫困老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子女指望政府兜底的情况也有了明显好转。(中经社分析师  李芸)

阅读:86

责任编辑:马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