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何以来?》系列报道:“末代渔民”的命运转折
来源:中安在线 2019-11-28 08:49:52
开栏语:
6300公里的长江,横贯安徽416公里,被称之为八百里皖江。跟许多沿江城市老百姓一样,马鞍山人,有很深的滨江情结。
曾经“一马拉城”的城市,为共和国打响了“钢铁大会战”。如今,为了保护母亲河的碧水长流,马鞍山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治理提出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重要导向和理念,一场围绕长江东岸生态治理的“三大一强”攻坚战风起云涌。
在这场“长江保卫战”中,马鞍山在薛家洼治理、渔民退捕转产、二污厂增标扩建等攻坚行动中一马当先,为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留下了宝贵的“马鞍山样板”。
本网推出《一江碧水何以来?》原创系列报道,记者兵分多路深入马鞍山长江段一线,探寻、记录这座城市在新时代的航道上,绘就“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新气象、新作为、新经验。
航拍镜头下的滨江花园安置区十分壮观
马鞍山博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不少渔民在此工作
“呲呲呲”……11月21日下午,马鞍山市博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徐喜根正与十几个电焊工人坐在一家企业车间里,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电焊声传来,火花四溅,工人们正用气焊焊接一块块钢管。这些设备装置完成后将运往欧美、中东、东南亚、中南美及非洲等全球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今年7月,在长江上捕了30多年鱼的青年渔民徐喜根转行了。他在政府帮助下学会了电焊,来到了园区,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焊接工匠。
目前的职业让徐喜根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徐喜根在车间干活
电焊工,成了他的新职业
转行,照样风生水起
“别看这个小小的电焊,我可是学了一个多月。”徐喜根留着小平头,个头不高,说起话来很憨厚。他说,以前天天在长江上捕鱼,风吹日晒的,过的是自由的捕鱼生活。“现在待在园区里做手工活,日子稳定了,但是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华菱西厨是博望区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专门给一些酒店厨房和中央厨房工程提供设计服务。为了鼓励辖区上岸渔民积极就业,特别是鼓励青年渔民自主创业,博望区政府多措并举,举行了渔民退捕转产招聘会,提供了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扶持。目前,像徐喜根一样,在园区里上班的渔民越来越多。
“渔船拆解,是保护长江生态的需要,我们支持。”徐喜根说他从小在长江上打渔,对渔船和渔港有着深深的眷恋。但近年来长江污染越来越严重,江鱼逐渐减少。今年4月份,马鞍山率先在全国实施全面禁渔政策。徐喜根响应号召,带着家人离开了渔船,住进了新家。渔民打渔的黄金时代风光不再。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徐喜根走出了家门,寻找机遇,了解焊接技术、学习焊接知识。如今他一个月可以拿到5000元工资,并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焊接工匠,鼓励身边更多的亲戚朋友来园区找工作。
曾经的渔网对老渔民李元祥来说只剩回忆
李元祥展示的自家渔船信息
换种身份与江为伴
距马鞍山薛家洼生态游园5公里的滨江花园安置区,63岁的上岸渔民李元祥看到儿子一早精神饱满地去职业培训班学习,既感慨又羡慕。今年8月,儿子李小龙曾陪他参加了渔民招聘会专场,因为学历和年龄原因,李元祥铩羽而归,“渔二代”李小龙却有机会成为叉车驾驶员。
不过,近日,李元祥得知原来的渔友张鹏进入了博望区成立的石臼湖护渔巡逻队,当上了巡逻队的“船长”。还听说薛家洼区域也要成立护渔队,他十分期待,觉得自己数十年的下江经验也能派上用场。
“虽然还是开船,还是与江为伴,但任务已大不同。”马鞍山市长江办指挥部办公室督察员王云平称,接下来,组建薛家洼护渔队若提上日程,会参照博望区成立起来的护渔队模式,“护渔员每隔几天,就会巡逻一次,开着船沿着湖面跑,看有没有人偷捕。”
从捕鱼到护渔,李元祥期待,一个新的时代尽快到来。
上岸渔民住上了安心房
李元祥的新家宽敞明亮
住进新房,李元祥开启新的一天
六方面保障上岸渔民生活
“针对渔民生活现状,今年马鞍山市从渔船拆解补偿、转产渔民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就业帮扶、子女就学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王云平介绍,实施方案规定了拆解渔船范围和类型,明确了补偿标准;符合条件的退捕转产渔民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设定1500元、2000元、3000元三个档次。
“对前两个档次政府每年代缴1500元,对3000元档次,政府代缴2000元,代缴年限15年。”王云平说,不仅如此,对59周岁以下人员,在转产就业过渡期间,政府给予不超过2年、每年每月200元过渡期补助。符合低保人员应保尽保;“对符合住房(公租房、廉租房)保障政策的退捕转产渔民,县区、园区按照政策予以解决;对退捕渔民提供技能培训、岗位信息等帮扶和服务,优先推荐公益性岗位就业。”王云平介绍。(记者 吴洋 顾继月 刘玉才 张旭 严鹏)
阅读:69
责任编辑:阮步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