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共建产业园区走访记

来源:新华社 2019-11-14 16:02:42

新华社合肥11月13日电 题:“这里软硬件环境好,订单已排到半年后”——苏皖共建产业园区走访记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王菲、姜刚

小桥流水,芳草如茵,一座座标准化厂房掩映在绿树浓荫之间……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让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看起来精致和谐。

记者近日在园区走访发现,作为苏皖两省苏滁两市先行先试、跨域合作的载体,苏滁高新区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发展契机,探索以资本为纽带的“双主体”管理模式,强化产业协同联动,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今年引进31个项目,24个来自沪苏浙”

“我们从苏州转移过来,园区提供了标准化厂房,新上了自动化程度高的焊接和冲压设备,现在订单已接到半年后。”午星精密科技(滁州)有限公司行政主管汪树军说,公司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给沃尔沃、长城等汽车做配套,目前和通用汽车合作正在上生产线。“去年产值超2亿元,今年将突破3亿元。”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苏滁高新区产业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促进园区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这两年引进的项目数量和质量均大幅提升,数量约占建区以来总项目的一半”,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总裁何建埠说,“今年引进31个项目,24个来自沪苏浙。”

苏滁两地建立产业链条上下游协同联动机制,园区积极培育发展苏州、南京主导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营养健康等主导产业,累计引进项目258个,投产企业近100家。

今年从沪苏浙引进的项目数占74%,投资额占65%;去年园区经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逾30%……提及苏滁高新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下的“成绩单”,该区管委会主任杨广兰不无自豪。

机制破壁探索合作新路径

苏滁高新区在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尝试创新。“苏滁高新区创新实行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合作运行机制。双方以资本为纽带,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保障合作的可持续性。”杨广兰说。

合作之初,双方共同成立中新苏滁(滁州)开发有限公司,滁州市政府通过城投公司入股44%,中新集团入股56%。

“中新苏滁(滁州)公司作为园区开发主体,负责规划编制、园区运营等工作,而园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负责行政管理等工作。”何建埠说。

何建埠介绍,合作双方建立联席会议制,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和规划审批工作委员会,在园区重大事项上充分协商、共同决策。

“‘一委两会’工作机制的创新保障了决策的科学严谨和运行的廉洁高效。”何建埠说,这两年通过该机制否决了20多个项目,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定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版”,苏滁高新区探索行政审批封闭运作的服务模式。“招商项目落地前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不出园区均可在‘一站式’服务中心完成,我们感到特别省心。”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王先宏说。

“我们6年前从上海迁过来,投资20亿元的一期项目年产值达6亿元。”王先宏说,公司二期仍在这里投资20亿元,新基地已经封顶。

“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

在午星精密科技公司生产部经理芦英看来,企业想留住年轻人才,园区的硬件设施配套及精细化管理非常重要。

随着产业的集聚发展,来自长三角及海外的高端人才越来越多,如何破解城市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难题,成为园区高质量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以苏滁高新区为主体,设立国家级滁州产城融合示范区。

“产业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何建埠说。苏滁高新区承续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基因,在规划建设上做到“3个三分之一”:产业、商住、公共配套各占三分之一。

苏滁高新区在蓝白领公寓和安置小区附近配套规划了11个邻里中心。记者来到其中一家邻里中心,这里规模虽然不大,但结构合理,购物、娱乐、阅读、医疗等空间分布有序。“邻里中心太方便了,环境也好,我经常来逛,家里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这里都能满足。”住在附近安置小区的荇塘村居民徐同和说。

苏滁高新区引进了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城市物业、地理信息等成熟的管理品牌,迅速提升园区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品质化运营水平。

“企业有不少海外研发人员,刚开始我们担心他们在这里生活不方便,留不住人才。”芦英说,想不到环境特别好,开始园区只有一家韩资企业,现在园区已有14个韩资项目。

“苏滁高新区发展势头良好,在产城融合上示范作用凸显。”杨广兰说,随着示范效应的释放,将会有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长三角产业合作前景可期。

阅读:41

责任编辑:马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