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力推广再生稻 “一种两收” 助节本增收 提质增效

来源:安徽日报 2019-11-07 10:21:39

“再生稻是一种双收技术,不仅节本增收,而且米质好”

去年再生稻平均纯收益781.2元/亩,比单季稻和双季稻分别高出301.4元、237.8元

霜降前后,庐江县白湖农场的水稻绿色生产基地内,沉甸甸的稻穗低下了头。

“8月份这片稻田收过一次,平均亩产632公斤。现在看到的是利用稻桩发苗种植的第二茬,这几天就要割。两茬单量差不多950公斤。”白湖农场集团公司农技中心主任叶为发介绍说,像这样的再生稻,今年种植规模达8560亩。

“一种两收”,这是我省正在大力推广的“水稻+”综合种养模式——再生稻。据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介绍,所谓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再收一季的水稻,“再生稻是一种双收技术,不仅节本增收,而且米质好”。

“白湖农场去年引进新品种,探索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集成栽培技术模式。”叶为发说,去年两茬平均亩产突破900公斤,其中二茬亩产近350公斤。 “在振兴农场的百亩示范区,平均亩产1052.4公斤”。

铜陵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推广再生稻。“今年全市面积4750亩,主推品种为杂交品种。”铜陵市农业农村局何永红站长介绍,据测产头季稻平均亩产671.6公斤,二茬预计平均亩产250.8公斤。

因为在头茬基础上对种苗、肥力等资源再利用,各项投入显著降低。据安庆市对种粮大户的调查显示,再生稻一亩生产成本约在1400元,双季稻在1980元,一稻一麦在1660元,一稻一菜则是1620元,成本显著减低,提高了效益。

张韪介绍,去年全省共发展再生稻30多万亩,平均纯收益为781.2元/亩,与单季稻比增加301.4元/亩;与双季稻比,增加237.8元/亩,节本增效显著。

“发展再生稻能压缩赤霉病重发区小麦种植,推动沿江江南耕作制度优化”

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稻米品质,化解“两季不足,一季有余”难题

再生稻不仅增收,而且减少面源污染,提高稻米品质,是一种绿色生产模式。 “从示范种植情况看,再生稻减少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稻米品质大幅度提高。 ”何永红说。

据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副局长吴志伟介绍,我省水稻种植模式包括双季稻、中稻和中稻蓄留再生稻等模式。相比之下,再生稻省秧田,技术易行,再生季不施用农药,且只需要追肥一次,节约成本减少面源污染。再生稻米质好,食味佳,无污染。扩大再生稻生产符合消费新趋势,前景看好。

从农业生产全局看,发展再生稻还是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省正推动南部稻区大力压缩双季稻种植,缩减小麦面积。“发展再生稻有助于压缩赤霉病重发区小麦种植,推动沿江江南耕作制度优化。 ”吴志伟表示。

以铜陵市为例,近年来当地种植大户为了节约成本、增加收入,种植结构以稻—麦种植模式居多。但因赤霉病重发,以及收获期降雨多,小麦种植风险加大。“2014年以来,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农户种植再生稻的积极性逐年提高,稻—麦种植模式减少,结构优化明显。 ”何永红说。

再生稻还可以扬长避短,发挥我省过渡带区位优势。我省江淮地区,特别是“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水稻产区,都是发展再生稻的适宜区。吴志伟介绍,江淮地区搞双季稻会遭遇秋分前后的寒露风,常造成减产。搞一季稻又浪费了温光资源。 “再生稻的二茬生产期短,既能利用温光资源,又避开寒露风。 ”吴志伟说。

“早熟杂交稻+再生稻”种植模式,还能解决我省部分杂交稻早播早栽地区、冬闲田、缺水丘陵地区种植一季杂交稻后的田块撂荒问题,增加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温水资源。

据了解,从生态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看,我省都是再生稻发展优势区,适宜面积最高可达1000万亩左右。 “大力发展再生稻,会进一步提升我省稻米竞争力,巩固我省粮食主产区的地位。 ”张韪强调。

“效益上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品牌没有树立”

针对瓶颈问题,大力实施产业化、科技化和组织化生产

日前,全省再生稻绿色生产现场会在庐江召开,提出要“克服产业政策、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实施产业化、科技化和组织化生产,稳步推广再生稻”。

从产业政策方面看,主要是补贴政策不配套和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再生季是否算播种面积、能否享受补贴没有明确政策,影响推广。 ”会上种粮大户这样反映。此外再生稻头季稻在8月中旬收,国家粮库没有开仓,销售渠道和价格得不到保证。

配套技术是另一主要瓶颈。

据了解,目前再生稻主导品种较单一,缺乏优质、头季成熟早、再生能力强、二季高产口感佳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庐江县郭河镇北圩村家庭农场主王士照就反映,近几年没再搞再生稻,一个原因就是“再生稻头茬必须是再生能力强的杂交水稻,一般早稻品种不行。 ”

另一技术难题是农机具配套不健全。吴志伟介绍,目前生产中应用的收割机履带过宽,机收头茬稻因收割机碾压,田间30%~40%的稻桩被压倒,导致再生季有效穗不足,影响产量。

专家表示,针对我省再生稻生产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搞产业化、科技化、组织化生产。

再生稻推广好不好,关键看效益。以产业化拉动再生稻生产发展,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据了解,目前湖北再生稻品牌米销售价在16~20元/公斤,我省在7~12元/公斤。“效益上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我们品牌没有树立。 ”吴志伟说。

针对再生稻米产业化开发滞后问题,我省提出从订单生产、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上着力,打造优质品牌。特别要发挥产业联合体作用,引导和推动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与基地实行订单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针对品种和技术难题,下一步将开展品种选育、栽培技术配套及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联合攻关,联合建立再生稻绿色生产示范样板,发挥好再生稻的增产增效潜力和绿色发展优势。 ”张韪说。

发展再生稻,需要政府发挥组织化作用。“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集中用好财政资金,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做好科学规划,引导规模化和标准化种植。 ”张韪分析。

据王士照反映,因为当地搞再生稻的少,没形成规模,大企业不来收,价格上不去。有的地方搞大规模连片基地,收购价格就比较高,效益好。为此,我省要求各地引导在适宜区大力推进规模化生产,研究制定适应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育秧、栽培、植保、收获等作业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为农民提供可复制、易操作的高产技术方案。(史力)

(原题)“一种两收”,提质增效

阅读:19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