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伏秋旱近40年最严重 本月降水仍将偏少,旱情可能加重

来源:中安在线 2019-11-05 09:53:40

11月4日,安徽省气候中心公布最新的气候影响评价报告。据监测:10月全省平均气温18.1℃,较常年同期偏高0.8℃;全省平均入秋日期为9月27日,较常年推迟6天。全省平均降水量17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7成;月内淮河以南未出现有效降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至10月31日,有51个市县维持重等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江淮之间东部及沿江大部达特旱。总体来看,今年气象干旱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强,但强度不及1966和1978年,为近40年最严重的伏秋旱。

气候:

气温高0.8℃,降水少7成,入秋晚6天

据省气候中心监测,10月全省平均气温18.1℃,较常年同期偏高0.8℃。

根据《QX/T 152-2012气候季节划分》规定的入秋标准,今年全省平均入秋日期为9月27日,较常年推迟6天。沿淮淮北西部、江淮之间南部至江南北部在10月5-6日入秋,较常年推迟9~20天,其他大部地区在9月15-16日和19-20日入秋,接近常年或提前2~5天。

10月全省平均降水量17毫米,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少7成。

降水量空间分布为:淮北西北部50~75毫米,江淮之间东部、沿江大部及江南西部和东部不足10毫米,其他地区10~5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淮河以南普遍偏少5成以上,其中江淮之间东部及合肥以南大部异常偏少8成以上。

极端天气:

上月最高气温近39℃,怀宁一整月滴雨未下

10月份,极端最高气温:沿淮淮北、江淮之间大部及沿江东部30.6~34.0℃,江淮之间西南部、沿江西部及江南中西部34.0~38.9℃,主要出现在3-4日。月极端最低气温:沿淮淮北东部和江淮之间中北部2.6~6.0℃,其他地区6.0~11.7℃,主要出现在26-31日。

上月内,江淮之间及沿江江南有23个市县降水量排在历史同期偏少年的前五位,其中怀宁全月无降水。沿江江南有11个县市平均气温排在历史同期偏高年的前三位,大别山区和沿江江南有17个市县日最高气温创本站历史10月新高。

其中,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怀宁31天;日最高气温石台38.9℃;日最低气温合肥2.6℃。

旱情:

51个市县为重等及以上气象干旱

8月中旬以来全省温高雨少,致使气象干旱迅速发展。8月26日-9月3日全省大部出现较强降水过程,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解。9月4日后全省持续无有效降水,气象干旱再次发展,至9月底,全省有35个市县为重旱,17个市县特旱。

10月4-7日受冷空气影响,合肥以北出现降水,其中淮北大部20~69毫米,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解,但合肥以南仍无有效降水。

截至10月31日,淮河以南有51个市县为重等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江淮之间东部、合肥以南至江南北部达特旱。

定性:

已升级为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

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我省伏秋连旱较为严重的年份有1966、1967、1978、1994和2001年。与历史典型伏秋连旱年相比,今年干旱期间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仅多于1966年;无降水日数最多;累计重等气象干旱站次1098站次,不及1966、1967、1978年,特等气象干旱828站次,不及1966、1978年。总体来看,今年气象干旱呈现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强度强等特点,但强度仍不及1966和 1978年,为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

影响:

致蔬菜和经济林果类产量和品质下降

目前全省秋收工作已进入尾声,淮北秋种工作也已完成大部,但沿淮及淮河以南由于旱情较重,进度较慢。

上旬后期及中旬初江北多阴雨天气,不利于秋收作物的收割晾晒,其他时段多晴好天气,适合秋收作物收割晾晒。但淮河以南地区由于无有效降水,旱情进一步加重,影响油菜和冬小麦的播种出苗,不利于双季晚稻的灌浆成熟,也导致蔬菜和经济林果类产量和品质下降。

展望:

本月降水仍将偏少,旱情可能加重

气象专家分析认为,下月前期降水偏少,我省淮河以南出现较重旱情,预计11月淮河以南降水仍将偏少,旱情可能进一步加重,不利于秋种开展。各地要积极开发水源,适时造墒播种,并做好已播田块的喷灌补墒,确保麦菜正常生长。

11月是我省雾和霾天气多发时段,交通管理部门和公众应密切关注气象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工作;雾和霾天气时,建议公众应适当减少室外活动,预防呼吸道等疾病的发生。

前期山区、林区降水持续偏少,气候干燥,加之深秋枯枝落叶增多,极易诱发林火,山区和林区要严格控制火种,做好防火工作。居民也应注意用电用火安全,避免火灾事故。(祝亮)

(原题)安徽伏秋旱近40年来最严重 气象专家:本月降水仍将偏少,旱情可能加重

阅读:20

责任编辑:李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