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社会治理 共护安定和谐
来源:安徽日报 2019-10-28 11:06:30
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扫黑除恶重拳出击,大数据助力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方式多元、高效,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等民主协商新形式让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更有活力……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决策部署,积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深化平安安徽建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守护平安 合筑铜墙铁壁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 10月12日上午,蚌埠市蚌山区法院对两起恶势力犯罪团伙案进行集中公开宣判,19名被告人因有组织地实施非法拘禁、“套路贷”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被分别判处十年六个月至十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配合中央督导组督导,精心组织部署,掀起对黑恶势力的强大攻势。
出重拳,深彻查,铲土壤。各地各部门以“黑恶积案清零、问题线索清零”为目标,聚焦“办案、打伞、断财、治乱”,推动扫黑除恶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6月,全省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1289个,其中涉黑犯罪组织127个,涉恶犯罪集团372个,恶势力犯罪团伙790个,破获刑事案件9281起。据全国扫黑办最新通报,安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有26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十,13项指标位居全国前五,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全省公安机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严格落实案件侦办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力争命案发一破一、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快侦快破。剑指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违法犯罪,以打开路、打防结合、打出声威、防出实效、管出活力与秩序,连年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推动全省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今年上半年,全省刑事案件、命案、八类暴力犯罪案件等发案数持续下降,每10万人命案发案率全国最低。
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令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智能、高效,打防管控的矛更利、盾更坚。适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我省打造“智慧皖警1+10+N”大数据实战应用体系,建立完善“屯警街面、动中备勤、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社会面动态巡防模式,筑牢社会治安的铜墙铁壁。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8.09%。社会安定有序,带来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持续提升。
多元高效 化解矛盾纠纷
淮南市八公山区山王镇丁山村村民夏明祥与夏明好两户土地相邻,因地界不明产生矛盾。当地“老娘舅”调解小组上门做思想工作,使双方达成协议,确立界根石,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山王镇,因征地拆迁、建盖房屋等问题,一度矛盾频发。退休干部郑文卿等组成人民调解员队伍,走乡串户化解纠纷,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娘舅”。自2010年成立以来,“老娘舅”累计化解各类纠纷数百起。
为治者,务在和众。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
“村头”“地头”“街头”,人民调解广泛覆盖、提档升级。淮北市在村级设立“说事室”,邀请有较高威信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等参与,打造群众说烦事、解难事、评大事的平台。桐城市活用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引导争议双方在明辨是非、文明礼让中消解事端。蚌埠市建立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专业、公正的第三方调解机制化解医疗纠纷。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988个,行业主管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优势进一步发挥。
多元纠纷解决方式的紧密衔接,让矛盾纠纷化解更加高效。公安部门全面推行警民联调机制,在公安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配备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实现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省高级法院分别与省工商联等11家单位联合出台诉调对接工作的意见,拓展诉调对接领域,规范对接范围、内容及程序。各级法院依托诉讼服务中心,加强与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的对接,打造高效便捷的诉调对接平台,大量矛盾纠纷在法院通过先行调解得以及时化解。
定纷止争,增进社会和谐。我省推进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让矛盾纠纷更多地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一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联动融合 共建共治共享
在马鞍山市花山区矿院社区,活跃着一支白发苍苍的“红袖标”志愿服务队。治安巡逻、维修水电、维护环境卫生……这支由60多名退休职工组成的志愿者队伍,热心公益,常年开展各类志愿活动,为左邻右舍解决了不少琐事难事,成为社区建设的好帮手。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注重联动融合、开放共治,调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我省拓宽社会治理参与渠道,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力量,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村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新形式,让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望江县村民小组普遍成立村民理事会,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各地深入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逐步实现基层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各级加大城乡社区建设投入,实现从解决社区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和有章理事的“四有”问题,到设施优等、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建设“四优”的转变,社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整合辖区单位和资源,成立由50多家驻地单位参与的社区共治理事会,形成了联动共治格局。宿州市普遍在乡村建立乡贤理事会,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乡村治理。马鞍山市培育启明心人文帮扶中心、雨山区传递爱群防互助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参与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社会治安防范,发挥出独特作用。
多方齐参与,共治聚合力。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生动局面,正在江淮大地上形成并巩固。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健康环境、汇聚起磅礴力量。
(原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安徽,健全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汇聚多方有序参与的共治合力—— 创新社会治理 共护安定和谐
阅读:50
责任编辑:李芸